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需专业医生详细评估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习惯逆转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兴奋刺激、合理饮食),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医生会据情况药物治疗,儿童群体干预要考虑生长发育特点,家长需密切观察沟通并保持良好心态,需综合多方面采取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帮助患儿控制症状促身心健康。
一、明确诊断
抽动症即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爆发性发声和秽语。首先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评估诊断,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心理行为评估等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心理行为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于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支持,让家长了解疾病的性质,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症状。比如向家长解释抽动症并非孩子故意为之,消除家长的责备等不良态度,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对于患儿,要鼓励其树立信心,帮助孩子缓解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例如通过心理咨询让孩子正确认识自身情况,减少自卑等负面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认识和应对抽动相关的焦虑等情绪。例如教导患儿在出现抽动冲动时进行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来转移注意力,逐渐减少抽动行为的发生频率。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儿童,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让其了解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来应对抽动带来的影响。
习惯逆转训练:这是一种专门针对抽动障碍的行为治疗方法。通过让患儿意识到抽动前的感觉预兆,然后主动采取相反的行为来对抗抽动。比如当患儿有眨眼的抽动预兆时,立即有意识地做睁大眼睛等相反动作,长期训练有助于控制抽动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规律: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对抽动症状的控制有帮助。
避免过度兴奋刺激:减少孩子观看过于刺激的电视节目、玩过于紧张刺激的电子游戏等。因为过度兴奋的环境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例如避免让孩子长时间玩恐怖、激烈打斗类的游戏。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少吃含食品添加剂多的食物,如一些加工的零食、饮料等。有研究表明食品添加剂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与抽动症的发生或加重有关。
三、药物治疗(需医生评估后使用)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例如对于严重影响生活学习的抽动症患儿,可能会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评估和指导,因为不同患儿的病情差异较大,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精准把握。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时都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在非药物干预中,心理行为治疗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对于年幼儿童主要以家长引导配合简单的安抚等方式为主;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保证其饮食营养适合儿童生长需求,作息时间符合儿童睡眠规律等。
家长方面: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反馈。同时家长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在照顾孩子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耐心,避免因为孩子的抽动症状而对孩子产生过度的负面情绪表达,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总之,孩子抽动症的处理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采取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帮助患儿控制症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