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甲是趾甲侧缘长入附近软组织致疼痛的脚病,发病与趾甲生长异常等有关,表现为趾甲侧缘嵌入致局部疼痛红肿等,轻度可调整生活方式,严重需手术等治疗;甲沟炎是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多因损伤致细菌感染,初期红肿痛,重者化脓形成脓肿,早期可热敷理疗等,脓肿需切开引流等,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需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嵌甲:是指趾甲(少数见于手指)的侧缘长入附近的软组织内,像异物似的插入甲沟而引起疼痛的一种脚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趾甲生长方向异常有关,比如修剪趾甲过短、过深,鞋履过紧导致趾甲侧缘受挤压等,使得趾甲侧缘嵌入甲沟周围软组织。
甲沟炎:是皮肤沿指(趾)甲两侧形成的甲沟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多因微小刺伤、挫伤、逆剥或剪指甲过深等损伤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感染所致。初始时一侧甲沟出现红肿、疼痛,若处理不及时,可蔓延至甲周,甚至形成甲下脓肿。
二、临床表现差异
嵌甲:主要表现为趾甲侧缘嵌入软组织,局部出现疼痛、红肿,严重时可导致周围组织化脓,走路时疼痛加剧,因为行走时患趾受到压迫,嵌入的趾甲会进一步刺激周围软组织。儿童若穿不合脚的鞋子,更容易出现嵌甲情况,比如儿童活泼好动,若鞋子过窄,会增加趾甲受挤压的风险;女性儿童若长期穿高跟鞋样式的儿童鞋,也可能引发嵌甲。
甲沟炎:初期为指甲一侧的组织红、肿、热、痛,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则迅速化脓。化脓时可看到指甲周围出现白色脓点,随后脓液可蔓延至甲下,形成甲下脓肿,此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且患指(趾)可能出现搏动性疼痛,影响手部或足部的正常活动。不同年龄人群发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甲沟炎恢复可能较缓慢;妊娠期女性患甲沟炎时,需格外注意用药安全,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三、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区别
嵌甲: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即可基本确诊,通常无需特殊影像学检查,除非要排除是否有骨质异常等情况,此时可能会进行X线检查,X线主要用于观察趾骨等是否有结构异常,以辅助判断嵌甲是否由骨骼发育等特殊因素引起。
甲沟炎:在怀疑有深部感染或甲下脓肿时,可能会进行B超检查,B超可发现甲下有无液性暗区等情况,帮助判断脓肿形成情况;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在有化脓感染时进行脓液涂片及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通过脓液涂片可初步观察是否有细菌存在,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则能明确致病菌种类,并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适。
四、治疗原则不同
嵌甲:轻度嵌甲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选择宽松舒适的鞋子,避免过度挤压患趾,定期适当修剪趾甲,保持趾甲正常长度及形状。对于较严重的嵌甲,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部分甲床切除术,通过切除部分嵌入趾甲的甲床,防止趾甲再次嵌入;或者采用激光治疗等方法,激光可破坏部分甲床组织,抑制趾甲异常生长。儿童患者进行嵌甲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但也要注意操作的温和性,减少对儿童的创伤。
甲沟炎:早期甲沟炎可通过局部热敷、理疗等方法,促进炎症消退,同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若已形成脓肿,则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对于甲下脓肿,可能需要拔除部分指甲或全部指甲,以利于感染控制。在治疗妊娠期女性甲沟炎时,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局部外用较为安全的抗菌药物等。
总之,嵌甲和甲沟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