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有下腹疼痛(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性生活活跃年轻女性高发)、阴道分泌物增多(长期熬夜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有宫腔操作史女性更易出现)、发热(病情重时出现,老年女性可能不典型)等症状;其引起原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外源性病原体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性生活活跃者风险高;内源性病原体因阴道菌群平衡打破滋生)、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因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下生殖道感染蔓延(病原体沿黏膜上行)、经期卫生不良(月经时血窦开放等为病原体滋生提供条件)、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直接蔓延)。
阴道分泌物增多:白带量较平时增多,质地可能呈脓性,有异味。例如可表现为白带发黄、呈脓鼻涕样且伴有臭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也有差异,长期熬夜、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的情况,因为免疫力下降会使身体更易受病原体侵袭,导致阴道分泌物改变。
异常阴道出血:可表现为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或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曾行人工流产术等,发生盆腔炎时更易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因为宫腔操作可能损伤生殖道黏膜,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影响月经及阴道出血情况。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者体温可超过38.5℃。老年女性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自觉身体不适,而不易察觉有发热情况。
盆腔炎的引起原因
病原体感染
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性生活活跃的女性,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者,感染外源性病原体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多个性伴侣会使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机会增多,增加了感染盆腔炎的可能性。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女性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被打破时,这些内源性病原体可能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有益菌群生长,破坏菌群平衡,从而导致内源性病原体滋生引发感染。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病原体入侵感染。例如,刮宫术会对子宫内膜造成一定损伤,若手术过程中消毒不彻底,病原体容易通过损伤部位进入盆腔引发炎症。对于有宫腔内手术操作史的女性,术后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发生盆腔炎。
下生殖道感染蔓延: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等,病原体可沿黏膜上行蔓延,引起盆腔炎症。例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时,病原体可通过宫颈管黏膜蔓延至子宫旁结缔组织、输卵管等部位,进而引发盆腔炎。患有下生殖道感染的女性,应积极治疗,防止感染蔓延至盆腔引发盆腔炎。
经期卫生不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为病原体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若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卫生纸,或在经期进行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盆腔引起炎症。青春期女性处于月经初潮阶段,对经期卫生知识了解可能不足,若不注意经期卫生,更容易发生盆腔炎;而老年女性绝经后生殖道防御功能下降,但若经期不注意卫生,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如阑尾炎、腹膜炎等,炎症可直接蔓延至盆腔,引起盆腔炎。例如,阑尾炎患者,阑尾炎症若未能及时控制,可波及右侧输卵管等盆腔器官,导致盆腔炎发生。患有邻近器官炎症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防止炎症蔓延至盆腔引发盆腔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