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分后天感染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后天感染性风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有相应症状表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是孕妇早期感染致胎儿多种异常。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与麻疹等鉴别。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预防包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有效措施,孕妇需注意,增强体质也重要。
后天感染性风疹:
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
前驱期:持续1-2天,儿童症状较轻,成人可有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在软腭及咽部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
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皮疹一般2-3天内迅速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但可有轻度脱屑。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肿大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受感染的胎儿可能出现多种异常,如低出生体重、肝脾肿大、黄疸、紫癜、血小板减少、脑膜脑炎、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听力丧失等,还可能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表现。
风疹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病毒分离:发病1周内,可从患者鼻咽部、血、尿等标本中分离出风疹病毒,但病毒分离操作较为复杂,阳性率相对较低。
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有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等。其中,血凝抑制试验最常用,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一般感染风疹病毒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M抗体。
风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患者)、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以及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需与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等疾病相鉴别。麻疹有典型的卡他症状,发热3-4天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向下蔓延,有色素沉着及脱屑,口腔黏膜可见Koplik斑;猩红热有发热、咽痛,24小时内出现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草莓舌等表现;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一般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斑丘疹。
风疹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风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休息、多饮水;头痛、发热较高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咽痛者可局部含漱等对症处理。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者则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等。
预防:
隔离传染源: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患者的分泌物、用具等进行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一般儿童在1岁左右接种第一剂风疹疫苗,4-6岁时接种第二剂,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有效预防风疹的感染。对于孕妇,尤其是妊娠早期的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若接触了风疹患者,应检测血清风疹抗体,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在生活方式方面,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感染风疹的风险。对于有风疹病史或接种过风疹疫苗的人群,一般对风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仍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疑似风疹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