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是子宫颈的炎症,多由病原体等引起,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分泌物异常等,妇科检查可见宫颈糜烂等,通过妇科等检查诊断,针对病因治疗,预后较好;宫颈癌是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等引起,早期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有阴道流血等症状,妇科检查有宫颈赘生物等,通过“三阶梯”程序诊断,采用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等相关,早期较好,晚期相对较差,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规范检查可区分并采取合适治疗。
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起源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主要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引起。
症状表现
宫颈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也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
宫颈癌:早期常无症状和明显体征,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中晚期为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多数患者有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阴道排液;晚期根据癌灶累及范围出现不同的继发性症状,如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癌肿压迫或累及输尿管时,可引起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及尿毒症;晚期可有贫血、恶病质等全身衰竭症状。
体征差异
宫颈炎:妇科检查可见子宫颈呈糜烂样改变,或有黄色分泌物覆盖子宫颈口或从子宫颈口流出,也可表现为子宫颈息肉或子宫颈肥大。
宫颈癌: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颈赘生物,质地脆,触之易出血;也可表现为子宫颈糜烂样改变,但与宫颈炎的糜烂样改变不同,宫颈癌的糜烂样改变可能呈现出不规则、质脆的特点;随着病情发展,可触及盆腔内有肿大的淋巴结等。
诊断方法
宫颈炎:主要通过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病原体检测等明确。妇科检查观察子宫颈局部情况;阴道分泌物检查可了解分泌物中白细胞等情况;病原体检测包括涂片革兰染色、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检测等,以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及感染的类型。
宫颈癌: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高危型HPVDNA检测、阴道镜检查、子宫颈活组织检查的“三阶梯”程序。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是筛查宫颈癌的基本方法;高危型HPVDNA检测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阴道镜检查可观察子宫颈表面病变情况,定位可疑病变部位;子宫颈活组织检查是确诊宫颈癌的依据。
治疗原则
宫颈炎: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宫颈炎,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由阴道菌群紊乱引起的,需调整阴道菌群;对于物理刺激等导致的宫颈炎,可采用物理治疗等方法。
宫颈癌: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全身情况等综合考虑,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宫颈癌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宫颈癌多采用放疗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
预后情况
宫颈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宫颈炎患者预后较好,一般可以治愈,对生育等功能影响较小。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能迁延不愈,引起慢性宫颈炎,甚至影响受孕等。
宫颈癌: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宫颈癌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宫颈癌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部分晚期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及预后也有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保留生育功能等问题,需在治疗中综合权衡。有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病史的患者患宫颈癌的风险较高,需密切监测。
总之,宫颈炎和宫颈癌在定义、症状、体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通过规范的检查和诊断可以准确区分两者,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