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征与老年痴呆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有区别,老年、有家族史人群及生活方式对两者有影响,老年是高发人群,有家族史者风险增加,健康生活方式可预防和助力控制病情。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接触农药、重金属等)、神经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老年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主要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等病理改变有关,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与该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临床表现
帕金森综合征:运动症状是其核心表现,静止性震颤多从一侧上肢远端开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为4~6Hz,安静时出现,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均匀增高)或齿轮样强直(伴有震颤时,被动运动关节可感到断续停顿);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起床、翻身、步行、转弯等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呆板,双眼凝视,瞬目减少,呈现“面具脸”;姿势平衡障碍多在疾病晚期出现,容易摔倒。除运动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非运动症状,如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
老年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是主要表现,早期主要是近记忆障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远记忆障碍,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时间、空间定向力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计算力下降等;行为损害方面,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如幻觉、妄想、攻击行为、wandering(漫游)等;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下降,最终不能自理。
辅助检查
帕金森综合征: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疾病进展期可能出现黑质、纹状体萎缩等改变;多巴胺转运体(DAT)SPECT或PET检查可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对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
老年痴呆:头颅MRI可见海马、内侧颞叶萎缩等特征性改变;脑脊液检查可发现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降低,tau蛋白升高;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可见大脑皮质和内侧颞叶等区域葡萄糖代谢减低,对早期诊断和与其他痴呆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是帕金森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风险增加。对于老年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要注意其运动障碍可能导致的跌倒风险,需加强生活环境的安全防护,如去除障碍物、安装扶手等;对于老年痴呆患者,要关注其认知功能下降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供安全、熟悉的生活环境,防止走失等意外发生。
有家族史人群:如果家族中有帕金森综合征或老年痴呆的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自身神经系统健康状况,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如出现记忆力减退、运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
生活方式相关: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帕金森综合征和老年痴呆有一定帮助。例如,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神经系统健康;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对于已经患有帕金森综合征或老年痴呆的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也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的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