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病因多样,局部因素有阴道炎症、外阴局部病变、不良卫生习惯等,全身因素包括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等,需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一般护理要注意生活方式(穿着、饮食、个人卫生)和心理调节。特殊人群中妊娠期女性、婴幼儿、老年女性外阴瘙痒各有注意事项,如妊娠期谨慎用药,婴幼儿注意清洁防感染,老年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
一、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外阴瘙痒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首先要明确病因才能进行有效治疗。
局部因素:
阴道炎症:如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等。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可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明确,治疗可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阴道分泌物检查可见假菌丝或芽生孢子,治疗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引起,通过阴道分泌物找到滴虫可确诊,治疗需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
外阴局部病变:如外阴硬化性苔藓,多见于40岁左右妇女,以外阴、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要特征,可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治疗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病变多发生在大阴唇、阴唇间沟等部位,同样需病理检查明确,治疗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如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清洁,经期使用不透气的卫生巾、护垫等,长期刺激外阴可引起瘙痒。应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选择透气的卫生巾和内裤,勤换内裤。
全身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刺激外阴皮肤,可引起外阴瘙痒,同时可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需通过血糖检测等明确诊断,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后,外阴瘙痒症状多可缓解。
黄疸:肝胆疾病引起黄疸时,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沉积于外阴皮肤可引起瘙痒,常伴有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需针对肝胆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缺乏等,可引起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需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维生素缺乏情况,针对性补充相应维生素。
二、一般护理措施
生活方式:
穿着方面:选择宽松、棉质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减少对外阴皮肤的摩擦和刺激。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外阴瘙痒症状;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
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洗,清洗时不用刺激性的肥皂或洗液,以免破坏外阴的酸碱平衡。
心理调节:外阴瘙痒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导致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可能加重瘙痒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适当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外阴瘙痒需谨慎处理,因为很多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影响胎儿。首先要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搔抓。如果是由阴道炎症引起,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在妊娠期治疗时,多选择局部用药,如克霉唑制剂等,以减少对胎儿的影响。
婴幼儿:婴幼儿外阴瘙痒多与尿布皮炎、蛲虫感染等有关。要注意保持婴儿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尿布。如果怀疑有蛲虫感染,可在夜间观察肛周是否有蛲虫爬出,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驱虫药物。同时,要避免婴幼儿搔抓外阴,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外阴瘙痒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导致外阴皮肤萎缩、干燥。可适当补充雌激素,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使用温和的护肤品保持外阴皮肤湿润,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治疗和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