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溃疡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细菌感染(如软下疳、白塞病)、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真菌感染(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非感染因素有恶性肿瘤(如外阴鳞状细胞癌、外阴派杰病)、外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外阴扁平苔藓、红斑狼疮)。不同人群外阴溃疡发生风险和表现不同,患者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
软下疳:由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较为常见,病原体侵入外阴皮肤黏膜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溃疡形成。有研究显示,软下疳引起的外阴溃疡通常为多发性,溃疡边缘不整齐,质地柔软,伴有明显疼痛和触痛。
白塞病:虽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白塞病可累及外阴,出现痛性溃疡,常伴有口腔溃疡、眼部病变等多系统表现。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细菌感染可能通过触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外阴等部位发生炎症性溃疡。
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HSV-1型和HSV-2型均可引起外阴溃疡。HSV-2型更常见于生殖器部位感染。病毒感染后,首先在局部皮肤黏膜复制,引起细胞坏死、炎症反应,进而形成溃疡。原发性感染时症状往往较重,溃疡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复发性感染时溃疡通常较轻。
巨细胞病毒(CMV):CMV感染也可导致外阴溃疡,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CMV感染人体后,可潜伏在体内,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病毒激活,引起外阴局部的炎症损伤,形成溃疡。
真菌感染: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当机体阴道菌群失调等情况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可累及外阴,引起外阴炎症,严重时可出现溃疡。患者多有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呈豆腐渣样等表现,搔抓后易导致外阴皮肤黏膜破损,继发溃疡形成。
非感染因素
恶性肿瘤:
外阴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多见于绝经后女性。肿瘤细胞浸润外阴组织,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外阴溃疡可为单发或多发,边缘不规则,质硬,伴或不伴有出血、渗液等表现。早期可能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疼痛、瘙痒等症状加重,且溃疡经久不愈。
外阴派杰病:是一种少见的外阴上皮内腺癌,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烧灼感,局部出现红色斑块,逐渐发展为溃疡。病变通常边界清楚,呈湿疹样改变,可伴有渗液、结痂等。
外伤:
外阴部受到外力撞击、摩擦等外伤后,若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发生溃疡。例如,性生活中过于粗暴、紧身衣物过度摩擦等都可能导致外阴皮肤黏膜受损,引发溃疡。外伤引起的溃疡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溃疡形态与外伤方式相关,通常伴有疼痛,若合并感染则症状加重。
自身免疫性疾病:
外阴扁平苔藓: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外阴皮肤黏膜。表现为外阴出现白色丘疹、斑块,进而可发展为溃疡,伴有瘙痒。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免疫细胞攻击外阴组织,导致组织损伤和溃疡形成。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外阴,出现红斑、溃疡等表现。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引起外阴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炎等病变,进而形成溃疡。患者除外阴溃疡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脱发等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外阴溃疡的发生风险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育龄女性由于性活跃,感染性因素导致外阴溃疡的风险相对较高;绝经后女性则需警惕外阴恶性肿瘤引起的溃疡。长期吸烟、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外阴溃疡的可能性增加。对于出现外阴溃疡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