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瘫痪型等临床表现。诊断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无特效抗病毒治疗,主要对症支持。可通过疫苗接种预防,有灭活和口服减毒疫苗,还需隔离防护。儿童是高发人群,成人及免疫低下人群也需注意,儿童要按程序接种疫苗,成人和免疫低下人群出现疑似表现要及时诊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在肠道局部淋巴组织和咽壁、扁桃体等部位繁殖,然后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如果人体免疫力较强,可能就此清除病毒而不发病;若病毒突破免疫力,就会随血流扩散至全身淋巴组织进一步繁殖,导致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其变性、坏死,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松弛性麻痹。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从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血清中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
2.顿挫型:约占4%-8%,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持续1-3天可自行缓解。
3.无瘫痪型:在顿挫型表现基础上,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等,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和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此型可恢复,一般无后遗症。
4.瘫痪型:是最严重的类型,约占1%-2%,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脑干型、脑型和混合型。脊髓型最为常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其次为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减低,一般无感觉障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如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来确诊。病毒分离可从患者的粪便、咽拭子等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
2.鉴别诊断:需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他病毒引起的瘫痪、假性瘫痪等疾病相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多为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脑脊液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其他病毒引起的瘫痪可通过病毒学检查等进行区分;假性瘫痪多因骨折、关节炎等局部病变引起,无神经受损表现。
四、治疗
目前对于脊髓灰质炎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使用退热、止痛药物缓解症状。对于瘫痪患者,可采用针灸、按摩、理疗等促进肌肉功能恢复,必要时可使用矫形器等辅助器具。
五、预防
1.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有效措施。目前有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和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我国儿童常规免疫程序是2月龄开始接种OPV,共接种3剂,4岁时加强免疫1剂。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能更适合接种IPV。
2.隔离与防护:对患者应自发病日起隔离40天,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0天,加强对患者排泄物的消毒处理等防护措施,以防止病毒传播。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脊髓灰质炎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全的儿童。儿童感染后若出现瘫痪等严重表现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加强对儿童的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2.成人:成人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不能忽视,若出现相关疑似表现也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免疫力较低,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应更加注重预防,必要时采用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接种IPV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