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经阴道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及宫腔镜检查(金标准);治疗有期待治疗(无症状小息肉且无恶变高危因素者观察)、手术治疗(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适用有症状者等,刮宫术准确性低,子宫内膜切除术慎选)和药物治疗(无特效使息肉消退药物,术后预防复发药物在研),特殊人群妊娠期无症状可观察至产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手术需评估安全。
一、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周期、经期时长、经量多少,是否有异常子宫出血,如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了解患者是否有不孕等相关情况,不同年龄、生育状况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育龄期女性可能更关注不孕问题,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更关注异常出血与恶变风险等。
(二)妇科检查
一般妇科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但有时可发现子宫略大等情况,通过妇科检查初步排除其他妇科疾病。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情况,能发现直径2-3mm的息肉,表现为子宫腔内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团,周边可见低回声的肌层环绕。不同月经周期时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增殖期时子宫内膜增厚,息肉显示相对更清楚,但要注意与其他子宫腔内病变鉴别。
2.子宫输卵管造影
可发现宫腔内充盈缺损,但该检查有一定侵入性,准确性相对超声稍低,目前应用不如超声广泛。
(四)宫腔镜检查
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不仅能直观观察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还能在宫腔镜下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不同患者的息肉在宫腔镜下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形态不一的赘生物,蒂部宽窄不等等。
二、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一)期待治疗
对于无症状、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绝经后接近自然绝经状态且无恶变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选择期待观察,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等检查,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因为部分小的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但需要密切随访,若出现症状或息肉有增大趋势则需及时干预。
(二)手术治疗
1.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如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情况的患者。
操作过程:在宫腔镜直视下,用器械将息肉切除,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基本类似,但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要尽量减少对子宫内膜的过度损伤,以提高术后受孕几率;对于围绝经期患者,在切除息肉的同时需注意充分评估子宫情况及恶变可能。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根据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要关注阴道出血情况,一般术后会有少量阴道出血,若出血多于月经量需及时复诊。
2.刮宫术
对于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在缺乏宫腔镜设备时,可采用刮宫术,但刮宫术的准确性相对宫腔镜低,可能会有遗漏息肉的情况,且对子宫内膜的损伤相对较大,目前应用不如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普遍。
3.子宫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但该手术会破坏子宫内膜,影响月经,需谨慎选择。
(三)药物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能使子宫内膜息肉完全消退,但对于术后预防复发有一定作用的药物正在研究中。例如,有研究探讨孕激素等药物对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但药物治疗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一般作为辅助或特定情况下的选择,且不同患者对药物反应可能不同,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是否使用药物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妊娠期合并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若无症状可观察至产后再处理;对于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患者安全为首要原则,尽量减少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