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需进行多项检查来评估病情,血常规检查反映骨髓造血等情况,儿童需密切关注;生化检查中肝肾功能检查了解化疗对肝肾功能影响,有基础病者更需频繁监测;肿瘤标志物检查辅助判断肿瘤是否复发转移;影像学检查中超声检查方便快捷观察浅表及部分脏器情况,CT检查清晰显示深部病变,PET-CT评估肿瘤代谢等有优势但需综合考虑;骨髓穿刺检查了解骨髓中淋巴瘤细胞浸润及化疗后骨髓缓解程度,儿童操作有差异。
一、血常规检查
意义:化疗后血常规检查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及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通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来评估。例如,白细胞减少可能提示骨髓抑制,需警惕感染风险;血小板降低则有出血倾向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对血常规异常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及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更需密切关注血常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二、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检查:
意义:化疗药物多经肝肾代谢,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化疗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反映肝功能,肌酐、尿素氮等反映肾功能。对于有基础肝病或肾病的患者,化疗后更要频繁监测肝肾功能,因为原有基础疾病会增加肝肾功能损伤的风险,需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后续治疗方案。
具体指标及意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受损,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减退,医生会根据这些指标异常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化疗药物剂量或采取保护肝肾功能的措施。
三、肿瘤标志物检查
意义:监测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可辅助判断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肿瘤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等,其水平变化与疾病活动度相关。不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基线不同,治疗后需动态监测其变化趋势,若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或不降反升,提示可能存在肿瘤残留或复发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四、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意义:可用于检查浅表淋巴结、肝、脾等部位情况,了解有无淋巴结肿大复发及肝脾受累情况。对于腹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超声检查方便快捷,能初步观察腹部脏器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及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腹部脏器相对较小,超声观察时需更精细操作,且要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具体部位及观察内容:观察浅表淋巴结时看其大小、形态、结构等;观察肝脾时看有无肿大、占位等情况。
CT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显示深部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如纵隔、腹腔等部位的病变,对于评估肿瘤分期、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有重要价值。在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时,CT检查提供的信息很关键。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权衡,儿童对辐射更敏感,要尽量优化检查参数以减少辐射损伤,但又要保证能获取准确的病变信息。
具体应用:通过胸部CT可观察纵隔内淋巴结情况,腹部CT可观察腹腔内脏器及淋巴结情况等。
PET-CT检查:
意义:对于评估肿瘤代谢活性、发现隐匿性病灶等有独特优势,能更精准判断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有无残留病灶或复发。但PET-CT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且有一定辐射,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经济情况等综合考虑是否选择。对于病情复杂、常规检查难以明确情况的患者,PET-CT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要充分告知患者检查的利弊。
五、骨髓穿刺检查
意义:了解骨髓中淋巴瘤细胞浸润情况,判断化疗后骨髓缓解程度,是评估治疗效果及疾病分期的重要检查。对于怀疑骨髓受累的患者,骨髓穿刺是必做检查。不同年龄患者骨髓穿刺的操作部位等可能有差异,儿童骨髓穿刺多选择髂骨等部位,操作时要注意儿童的配合及安全,减少患儿痛苦。通过骨髓穿刺涂片等检查,可明确骨髓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等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