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积食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食量、选易消化食物)、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增加活动量(适当运动)、中医推拿(清胃经、摩腹、揉板门等)来缓解,婴儿和有基础疾病的较大宝宝有特殊注意事项,积食不缓解或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调整饮食
1.控制食量:宝宝积食时应适当减少进食量,遵循少食多餐原则。例如婴儿可适当减少每次喂奶量,年长宝宝可减少主食及肉类摄入量,让胃肠得到休息,因为过度进食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积食加重。对于婴儿,每次喂奶量比平时减少1/3左右;对于较大宝宝,主食量可减少1/4-1/3。
2.选择易消化食物:可给宝宝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软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容易消化吸收;南瓜粥中的果胶能保护胃肠黏膜,且易消化;软面条能为宝宝提供能量,又不会给胃肠造成太大负担。避免给宝宝吃油腻、辛辣、生冷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冰淇淋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阻碍胃肠消化。
二、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家长可在宝宝饭后1小时左右,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顺时针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具体操作是将手掌焐热后,以肚脐为中心,按照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动作要轻柔缓慢。
2.原理:通过按摩腹部可以刺激胃肠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和推进,缓解积食症状。胃肠蠕动加快后,能使食物更好地在胃肠内消化吸收,减轻积食引起的腹胀、腹痛等不适。
三、增加活动量
1.适当运动:鼓励宝宝适当进行活动,如爬行、走路等。对于较小的婴儿,家长可帮助其进行翻身、踢腿等运动;年龄稍大些的宝宝可以让其在室内散步、玩耍等。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婴儿每天可进行多次短时间的翻身、踢腿运动,每次3-5分钟;年龄较大的宝宝每天可保证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如在室内可以玩耍1-2小时,或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户外散步等。
2.运动的作用:运动能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胃肠的蠕动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助于消化积食的食物,改善积食状况。运动还能提高宝宝的体质,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中医推拿
1.常用推拿穴位及方法
清胃经:位置是宝宝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操作方法是用拇指桡侧缘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约推100-300次。清胃经能清泻胃火,缓解因积食引起的口臭、腹胀等症状。
摩腹:同前面提到的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手掌顺时针环形摩腹,约5-10分钟。能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
揉板门:板门穴在宝宝大鱼际平面。用拇指揉板门穴,约100-200次,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2.注意事项:进行中医推拿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力度适中。如果宝宝皮肤有破损、炎症等情况不宜进行推拿。推拿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避免因手法不当造成损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积食时更要谨慎处理饮食和护理。在调整饮食方面,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吃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人工喂养的婴儿要严格按照奶粉冲调比例冲调奶粉,避免过浓或过稀。腹部按摩时要更加轻柔,因为婴儿胃肠娇嫩。增加活动量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可选择轻柔的运动方式,如轻轻摇晃婴儿或帮助其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
2.较大宝宝: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较大宝宝,如患有胃肠疾病等,在采取上述措施时要更加谨慎。调整饮食时要根据宝宝的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食物,如胃肠功能较弱的宝宝更要选择易消化食物。如果积食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剧烈等,应及时就医,而不是自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