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可引发运动、感觉、认知精神及言语等多方面症状,运动方面有轻度肢体无力和精细运动障碍;感觉方面包括肢体麻木和感觉减退;认知精神方面有轻度认知障碍和情绪改变;言语方面存在构音障碍和轻度失语倾向,且不同人群因自身基础状况等因素,症状表现会有差异。
一、运动功能相关症状
1.轻度肢体无力: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可能影响运动传导通路,导致患者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轻度无力情况。在年龄较大人群中,由于本身可能存在肌肉力量减退基础,这种轻度无力可能更易被忽视,但会表现为持物易掉落、行走时单侧或双侧下肢力量感稍弱等。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长期血管病变基础上发生腔隙性梗塞,更易出现运动功能方面的轻微异常。
2.精细运动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精细运动受限,比如用筷子夹取物品时不灵活,写字时字体变得歪斜、笔画不流畅等。在儿童中极为罕见此类情况,主要见于成年及老年人群,尤其是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且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精细运动障碍是双侧基底节区病变影响到支配手部精细运动的神经传导所致。
二、感觉功能相关症状
1.肢体麻木:常表现为双侧肢体(如手部、足部)出现麻木感,可为轻度的隐隐麻木到较明显的麻木不适。在女性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神经敏感性,此时若发生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麻木症状可能更易被感知且相对更明显。对于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血脂异常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脑梗塞发生,同时也可能影响神经的感觉功能,使麻木症状更迁延难愈。
2.感觉减退:患者对痛觉、温度觉等感觉刺激的敏感度降低,比如用针轻刺皮肤时,感觉不如正常人敏锐。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感觉神经本身有一定退化,此时发生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感觉减退症状可能会被年龄因素部分掩盖,但通过精细的感觉检查仍可发现异常。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影响神经的血供,进而加重感觉减退的程度。
三、认知及精神相关症状
1.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轻度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如忘记刚刚放置的物品位置、刚说过的话等。在长期脑力劳动者中,本身认知储备相对较高,但发生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后,由于病变影响到相关脑区对记忆等认知功能的调控,仍可能较快出现轻度认知障碍表现。对于有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血管调节功能可能已受影响,再发生腔隙性脑梗塞,认知障碍可能更易发生且进展相对较快。
2.情绪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情绪波动,如易激惹、抑郁等。在女性患者中,由于内分泌特点,在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后,激素水平与情绪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情绪改变更明显,比如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可能使他们在发生腔隙性脑梗塞后,更易出现精神情绪方面的异常,因为家族遗传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等多种与情绪相关的因素。
四、言语功能相关症状
1.构音障碍:表现为说话时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在老年男性长期大量吸烟人群中,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神经,影响言语中枢相关神经传导,此时发生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更易出现构音障碍。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酒精会损伤神经系统,再加上腔隙性脑梗塞的影响,构音障碍可能会加重,因为酒精和脑梗塞都对言语相关神经结构有破坏作用。
2.轻度失语倾向:可能出现言语表达稍显困难,找词困难等情况,比如想说一个物品名称却一时想不起来准确词汇。在文化程度较高、平时言语交流频繁的人群中,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后,由于言语功能相关脑区受累,这种轻度失语倾向可能更易被自身及周围人察觉,因为他们对正常言语功能要求较高,细微的变化也能感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