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心房颤动、血压异常)、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如凝血因子异常、红细胞增多症等)、其他因素(如血管痉挛、少见栓子及先天性血管异常等),不同人群需针对相应病因采取预防措施,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有心脏病史及先天性血管异常人群等需特别注意防范脑梗塞。
动脉炎:如感染性动脉炎(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结缔组织病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等。感染或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动脉壁,引起血管炎症、狭窄或闭塞,增加脑梗塞风险。比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动脉炎可导致脑血管狭窄,进而引发脑梗塞。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脏病: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可导致脑梗塞的心脏疾病。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异常,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阻塞血管引起脑梗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也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影响血流状态,增加脑梗塞发生几率。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脑部灌注不足,同时梗死部位可能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可致脑梗塞。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压过低时,脑灌注压降低,脑部血流减少,可引起脑梗塞,常见于严重低血压、大失血、休克等情况。而高血压如果长期控制不佳,可导致脑血管壁受损,血管弹性减退,也易引发脑梗塞。比如,老年人血压波动较大,若突然低血压,就可能因脑部供血不足发生脑梗塞;长期高血压患者脑血管发生玻璃样变、动脉硬化等病变,更易出现脑梗塞。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凝血因子异常:如高凝状态,常见于蛋白C、蛋白S缺乏症、抗凝血酶Ⅲ缺乏等遗传性疾病,以及肿瘤、创伤、长期使用避孕药等获得性因素。高凝状态下血液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塞风险。例如,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脑梗塞。
红细胞增多症:包括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可由慢性缺氧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高原生活等引起,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脑部血液循环。
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可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使血液流动性降低,易形成血栓,引发脑梗塞。例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人,血液黏稠度往往较高,增加了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等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引发脑梗塞。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液刺激脑血管,引起血管持续痉挛,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脑梗塞。
其他少见原因:如空气、脂肪、癌细胞等栓子进入脑血管,阻塞血管引起脑梗塞;某些先天性血管异常,如脑血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狭窄等,也可能导致脑梗塞发生,这类情况在年轻人中相对更常见一些。例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患者,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或形成血栓,从而引发脑梗塞。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更易受到上述病因影响而发生脑梗塞;女性在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风险增加,也需注意脑梗塞的发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大量吸烟饮酒等,会增加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流变学改变等风险因素,进而提高脑梗塞发生几率;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房颤动等的人群,需积极控制心脏病情,预防血栓形成导致脑梗塞;有脑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异常的人群,要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降低脑梗塞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