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和多动症在核心症状、病因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可通过以下要点区分:抽动症核心表现为不自主肌肉运动或发声抽动,症状波动大,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诊断需满足多种运动抽动及至少一种发声抽动等条件,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多动症核心症状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及冲动行为,症状相对持续,与前额叶皮层等功能异常有关,诊断需满足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等条件,治疗以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结合为主。儿童、青少年及成人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干预,抽动症共病强迫症、焦虑症比例较高,多动症共病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比例较高,且抽动症患者可能合并多动症,多动症患者极少合并抽动症。对于疑似病例,建议及时至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及个体化干预。
一、核心症状差异
1.抽动症的核心表现为不自主、快速、重复、无目的的肌肉运动或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包括眨眼、耸肩、摇头等,发声抽动则表现为清嗓子、咳嗽、秽语等。症状多呈波动性,压力或疲劳时加重,睡眠中消失。
2.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为注意力缺陷、多动及冲动行为。儿童可能表现为难以专注任务、频繁打断他人、过度活跃或静坐不能。症状需持续至少6个月,且与年龄、发育水平不相符。
二、病因机制差异
1.抽动症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系统异常)、免疫因素及环境压力。约50%患者有家族史,基底神经节结构功能异常被认为与症状发生相关。
2.多动症的病因同样包含遗传因素(遗传度约70%~80%),但更多与前额叶皮层、纹状体等脑区功能异常有关。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调节失衡是关键机制。
三、诊断标准与鉴别要点
1.抽动症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存在多种运动抽动及至少一种发声抽动(非同时发生);
症状持续1年以上,期间抽动形式可能变化;
18岁前起病,排除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
2.多动症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症状出现在至少2个场景(如学校、家庭);
7岁前起病,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3.鉴别要点:
抽动症以不自主运动/发声为主,多动症以注意力缺陷及行为问题为主;
抽动症症状波动性大,多动症症状相对持续;
抽动症患者可能合并多动症(约50%~60%),但多动症患者极少合并抽动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抽动症可能因心理压力加重,需避免过度关注症状,减少家庭及学校环境中的压力源;
多动症儿童需结构化环境支持,如使用视觉提示、任务分解等方法改善注意力。
2.青少年及成人:
抽动症可能因社会压力(如学业、工作)加重,需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
多动症成人可能表现为工作效率低下、情绪调节障碍,需职业辅导及认知行为治疗。
3.共病情况:
抽动症共病强迫症、焦虑症的比例较高,需综合评估;
多动症共病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的比例较高,需个性化干预。
五、治疗策略差异
1.抽动症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包括行为疗法(如习惯逆转训练)、心理教育及家庭支持。药物(如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仅用于症状严重者。
2.多动症治疗以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结合为主。药物(如中枢兴奋剂、非中枢兴奋剂)可显著改善注意力及多动症状,需根据年龄及症状严重程度选择。
六、生活方式的调整建议
1.抽动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及压力,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2.多动症患者需增加结构化活动(如运动、艺术),减少高糖、高添加剂食品摄入。
通过上述核心症状、病因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的对比,可有效区分抽动症与多动症。对于疑似病例,建议及时至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儿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及个体化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