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感染由肺炎支原体通过飞沫传播引发,5-15岁儿童易发病但婴幼儿感染率上升;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的刺激性干咳、发热等及肺外的皮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表现;诊断靠血常规、CRP、病原学检查(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隔离、护理)和药物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预防要避免密切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
一、病因
小儿支原体感染主要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肺炎支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健康小儿吸入含有肺炎支原体的飞沫后,支原体便会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进而引发感染。各个年龄段的小儿都可能感染,但5-15岁儿童相对更易发病,不过近年来婴幼儿感染率也有所上升。
二、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表现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像犬吠样咳嗽,这是比较典型的症状,有的小儿咳嗽症状会持续2-3周甚至更久。
发热:体温可高可低,多为中等度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部分小儿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左右,但发热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小儿发热1-2周,有的可能更长。
其他:可能伴有咽痛、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小儿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但相对较少见。
2.肺外表现
皮肤表现:可出现多形性红斑,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中心呈紫红色;还可能出现结节性红斑等,不过肺外表现相对呼吸系统表现来说发生率较低,但也需要关注。
心血管系统表现:部分小儿可能出现心肌炎,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也可能出现心包炎,不过相对少见。
神经系统表现:少数小儿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等,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惊厥等,但这种情况在支原体感染中相对较少发生。
三、诊断方法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升高,但血常规结果没有特异性,不能单纯依靠血常规确诊支原体感染。
2.C反应蛋白(CRP):CRP可轻度升高,不过CRP升高也可见于其他感染性疾病,所以也不能作为确诊支原体感染的依据。
3.病原学检查
支原体培养:从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肺炎支原体,但培养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3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这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够早期快速诊断,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有支原体IgM抗体检测,一般感染后2-3周IgM抗体开始升高,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支原体IgG抗体检测,IgG抗体出现较晚,可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等。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病小儿需要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呼吸道隔离:因为支原体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需要将患儿进行呼吸道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更要注意隔离措施。
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利于痰液排出。
2.药物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如阿奇霉素等。阿奇霉素一般采用序贯疗法,即先静脉用药,然后口服巩固治疗。不过要注意,小于6个月婴儿使用阿奇霉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完全确定,需谨慎使用。
五、预防措施
1.避免密切接触:在支原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小儿与支原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如少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2.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减少病原体的侵入机会。
3.增强体质:让小儿保持均衡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这样可以降低感染支原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