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妇科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未彻底治疗、病原体持续感染、自身抵抗力低下及经期不注意卫生等其他因素致,病因含病原体持续存在、自身抵抗力因素,临床表现有下腹坠胀疼痛等局部及乏力等全身症状,诊断靠妇科检查、实验室及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干预(注意卫生、增强免疫、治基础病)和药物治疗(据病原体选药),预防需注意性生活卫生、规范宫腔操作、定期妇科检,特殊人群中孕妇用药慎、老年因雌激素低需适度清洁、糖尿病者控血糖并注意外阴清洁。
一、慢性妇科炎症的定义
慢性妇科炎症是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周围结缔组织等)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由急性妇科炎症未得到彻底治疗、病原体持续感染或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所致。
二、病因分析
1.病原体持续感染:如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厌氧菌等病原体可在女性生殖系统内持续存在,引发慢性炎症,部分患者可能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导致病原体潜伏。
2.自身抵抗力因素: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病原体侵袭并发展为慢性炎症,尤其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更易并发慢性妇科炎症。
3.其他因素:经期不注意卫生、性生活不洁、宫腔操作(如人流、刮宫等)后感染控制不佳等,均可能增加慢性妇科炎症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白带增多,可呈脓性、黏液性或伴有异味;部分患者出现外阴瘙痒、灼热感等。
2.全身症状:病情迁延不愈者可出现乏力、精神不振、月经紊乱(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三合诊等检查,可发现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增厚或包块等体征。
2.实验室检查:白带常规检测可了解白带性状、病原体类型;病原体检测(如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有助于明确致病病原体。
3.影像学检查: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判断子宫、附件有无炎性包块、积液等情况,协助诊断慢性妇科炎症。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经期及时更换卫生巾,禁止性生活。
2.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等),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3.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降低慢性妇科炎症复发风险。
(二)药物治疗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抗生素等药物,但具体用药需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例如,针对沙眼衣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等药物,但不涉及具体剂量及使用频率指导。
六、预防措施
1.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均应清洗外生殖器,避免多个性伴侣,减少性传播病原体感染风险。
2.规范宫腔操作:如必须进行人流、刮宫等宫腔操作,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抗感染等护理。
3.定期妇科检查: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炎症并及时治疗,尤其有妇科炎症病史者更应加强监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发生慢性妇科炎症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炎症加重影响妊娠。
2.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慢性妇科炎症。日常应注意保持外阴适度清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阴道微生态,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强局部抵抗力。
3.糖尿病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需更加注意外阴清洁,选择宽松透气的内裤,避免因高血糖环境导致病原体滋生而诱发或加重慢性妇科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