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肤瘙痒症是冬季常见皮肤问题,与冬季气候相关,病因包括皮肤水分流失、屏障受损、神经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瘙痒特点和皮肤表现,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预防需皮肤保湿、减少刺激、改善环境湿度,治疗有外用药物等且要避免搔抓,不同人群需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病因机制
皮肤水分流失:冬季环境湿度低,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皮肤表面的脂质膜变薄,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加快。例如,正常皮肤的含水量约为10%-20%,在冬季若不注意保湿,皮肤含水量可迅速下降,当低于10%时,就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等问题。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具有保湿、防御外界刺激等作用。冬季寒冷的空气、频繁的洗涤等因素会破坏皮肤屏障。如过度频繁洗澡,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等,会进一步损伤皮肤屏障,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引发瘙痒。
神经因素:皮肤内分布着多种神经末梢,在皮肤干燥等刺激下,神经末梢会产生异常的冲动,传导至大脑产生瘙痒的感觉。研究表明,皮肤干燥时,神经纤维周围的化学物质变化会激活神经末梢,导致瘙痒信号的传递。
临床表现
瘙痒特点:多为全身性或局限性瘙痒,瘙痒程度不一,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可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瘙痒往往在夜间加重,这是因为夜间人体活动减少,注意力相对集中在皮肤感觉上,而且夜间激素水平等生理变化可能也会影响瘙痒的感知。
皮肤表现:初期可能仅有皮肤干燥、脱屑,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继发改变。儿童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抓痕和皮肤损伤,而且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瘙痒,会通过搔抓、摩擦等行为来缓解不适,需要家长特别关注。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冬季皮肤瘙痒症,且皮肤修复能力较差,瘙痒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冬季皮肤瘙痒的发生情况,包括瘙痒出现的时间、季节规律、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冬季接触某些特殊物质后瘙痒加重,是否有洗澡过勤等情况。
体格检查:观察皮肤的外观,检查有无干燥、脱屑、抓痕、苔藓样变等表现。医生会全面检查患者的皮肤,判断瘙痒的严重程度和皮肤受损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实验室检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例如,若怀疑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皮肤瘙痒,会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来辅助诊断。
预防措施
皮肤保湿:冬季应注意保持皮肤的水分,使用温和的保湿护肤品,如含有甘油、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洗澡后应及时涂抹保湿霜,以锁住皮肤水分。儿童的皮肤更需要精心保湿,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保湿产品。老年人皮肤干燥严重,可适当增加保湿产品的使用频率。
减少刺激:避免过度频繁洗澡,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37℃-40℃为宜,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尽量选择中性或弱酸性的沐浴产品,减少对皮肤屏障的破坏。
改善环境湿度: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尤其是在室内使用暖气或空调的情况下,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较为适宜。
治疗方法
外用药物:可使用一些外用的止痒保湿药物,如尿素乳膏、维生素E乳膏等,这些药物可以起到保湿、缓解瘙痒的作用。对于皮肤瘙痒较严重的情况,可能会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尤其是儿童和面部等皮肤娇嫩部位。
避免搔抓:告诫患者尽量避免搔抓皮肤,以免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搔抓导致皮肤损伤加重。
冬季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与冬季气候及皮肤自身状态密切相关的皮肤问题,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对于有效应对该问题至关重要,不同人群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