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前驱期短、症状轻,发热1-2天出疹,好发5岁以下儿童,诊断依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可检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治疗对症支持,隔离至出疹后5天,预防靠接种疫苗等;急疹多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引起,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主要见于婴幼儿,诊断依典型表现,实验室可检相关特异性抗体,治疗对症支持,隔离至出疹后2-3天,目前无特异性预防疫苗,靠加强护理等。
急疹多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引起,少部分由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引起。
临床表现方面
风疹:
前驱期较短,一般1-2天,症状较轻,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伴头痛、食欲减退、乏力、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部分患者在软腭及腭垂可见红色点状黏膜疹。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皮疹一般2-3天内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色素沉着或脱屑。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5岁幼儿多见。
急疹: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3-5天,发热期间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能有轻微咽部充血、枕部、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等。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散在分布,压之褪色,很少融合。皮疹通常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1-2天内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主要见于婴幼儿,6-18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
诊断方面
风疹: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近期风疹患者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如典型的皮疹、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若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需与猩红热、麻疹等出疹性疾病鉴别,猩红热皮疹为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草莓舌等特殊表现;麻疹有典型的前驱期表现,如柯氏斑等,皮疹出疹顺序为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急疹: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突发高热,热退疹出。实验室检查可检测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的特异性抗体,如IgM抗体阳性可明确病原。
需与风疹、幼儿玫瑰疹等鉴别,风疹一般发热1-2天后出疹,且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及淋巴结肿大更明显等特点;幼儿玫瑰疹就是急疹的别名,这里主要是与其他出疹性疾病区分,如麻疹等有不同的出疹特点和前驱症状。
治疗方面
风疹: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适当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身体等,体温过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需注意儿童用药剂量等,但这里仅提及药物名称)。注意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
急疹:
也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高热时同样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易消化。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抗病毒治疗,患儿隔离时间通常为出疹后2-3天即可。
预防方面
风疹:
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风疹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5%以上,保护效果可维持10-20年。孕妇应避免接触风疹患者,若在妊娠早期接触了风疹患者,应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必要时考虑终止妊娠。
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在风疹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急疹: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预防急疹的疫苗。主要是加强患儿的护理,在病毒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拥挤的地方,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儿童患病后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