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估与计划制定后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包括早期床上、坐位、站立与步行训练且依不同患者调整;物理因子治疗有低频电刺激和中频电疗;作业治疗涵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细功能训练;关注偏瘫患者心理问题并进行心理康复;患者出院后需家庭康复指导,家属协助训练并创造安全环境。
运动功能训练
早期床上训练: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可开始早期床上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可以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下方垫薄枕使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枕使髋部前伸,下肢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使膝关节微屈;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患侧下肢屈曲置于身前的枕上,健侧下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患侧下肢伸展,健侧下肢屈曲置于身前的枕上。还包括翻身训练,帮助患者学会向患侧和健侧翻身,这是坐起和站立的基础。
坐位训练:当患者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后进行坐位训练。先从无支撑坐位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坐位、无支撑坐位,同时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训练,如让患者在坐位时保持身体稳定,然后向不同方向转移重心等。
站立与步行训练:当患者达到一定的站立条件后进行站立训练,先借助辅助器具(如平行杠)进行站立平衡训练,逐渐过渡到徒手站立。在患者具备一定的站立平衡能力后进行步行训练,包括摆至步、摆过步等步行训练方法,同时进行步行中的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训练强度和进度应有所调整,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物理因子治疗
低频电刺激:可以通过低频电刺激来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改善肌肉的收缩功能。例如,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患侧的肌肉,根据患者的肌肉情况和耐受程度调整刺激参数,促进肌肉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刺激强度的控制,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装置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低频电刺激治疗。
中频电疗:中频电疗可以产生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可以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例如,利用中频电疗仪对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治疗,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肌肉力量的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皮肤感觉和耐受情况调整治疗参数。
作业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训练患者如何用患手穿衣,先从简单的穿衣步骤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要根据其日常主要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对于习惯用右手的患者,重点训练患侧左手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精细功能训练:进行手部精细功能训练,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使用拼图、编织等活动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细操作。
心理康复
偏瘫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例如,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扰,给予鼓励和安慰,让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心理疏导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如对于女性患者可能更注重情感上的安抚,对于男性患者可能更强调鼓励其积极面对康复。
家庭康复指导
患者出院后家庭康复也非常重要。家属要了解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例如,家属要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良肢位摆放,监督患者进行日常的康复训练活动。同时,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避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发生意外。对于有特殊病史或情况的患者,家属要更加密切关注患者的康复进展和身体状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