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是发生在皮肤细胞的恶性肿瘤,常见类型有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等,其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日光暴露、吸烟)、特殊人群(有家族史、免疫功能低下),预防措施有防晒(避免暴晒、用防晒霜)、皮肤监测(自我检查、专业医生检查)、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基底细胞癌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暴露部位。
病因:长期日光暴晒是重要危险因素,此外,电离辐射、慢性炎症刺激、接触化学致癌物质等也可能与之相关。
临床表现:初期多为表面光亮的结节,或伴有溃疡、结痂等,生长缓慢,一般很少发生转移。
鳞状细胞癌
发病情况: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头皮、面部、颈、手背等部位。
病因:与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如砷剂等)、慢性溃疡或炎症、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早期为红色硬结,逐渐发展成疣状损害或溃疡,伴脓性分泌物,易出血,可伴有疼痛,部分可发生转移。
黑色素瘤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过多见于中老年人,儿童少见。好发于皮肤,也可见于黏膜、眼葡萄膜等部位。
病因:紫外线暴露是重要诱因,此外,遗传因素、皮肤色素痣的异常变化(如大小、形状、颜色改变等)、免疫因素等也与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最初表现为色素痣的形态、颜色等发生改变,如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直径大于6毫米等,随后可发展为斑块、结节或溃疡等,可伴有瘙痒、出血等症状,容易发生转移。
皮肤癌的风险因素
年龄与性别
年龄:皮肤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免疫功能、修复功能等下降,对紫外线等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患皮肤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皮肤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暴露于日光下的机会更多有关。
生活方式
日光暴露:长期、频繁的日光暴晒是皮肤癌尤其是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例如,长期在户外活动、从事露天工作而又不注意防晒的人群,皮肤接受紫外线的剂量较多,患皮肤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吸烟:吸烟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和细胞的代谢等,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等。
特殊人群风险
有皮肤癌家族史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患皮肤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要高。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皮肤癌,那么个体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身皮肤状况,定期进行皮肤检查。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患皮肤癌的风险增加;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人,也容易出现皮肤癌。
皮肤癌的预防
防晒措施
避免日光暴晒: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紫外线较强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左右),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穿戴防护衣物,如宽边帽子、长袖衣衫、太阳镜等,以遮挡阳光。
使用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合适的防晒霜,一般SPF30以上的防晒霜可以提供较好的防晒效果。在外出前15-30分钟涂抹于暴露的皮肤部位,并且每隔2-3小时重新涂抹一次,尤其是在游泳或大量出汗后。
皮肤监测
定期自我检查皮肤:每个人都应定期对自身皮肤进行全面检查,关注皮肤色素痣、斑块、结节等的变化,如发现色素痣出现颜色改变(如变黑、颜色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直径增大、瘙痒、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专业医生定期检查:对于有皮肤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皮肤癌家族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应定期到皮肤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皮肤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皮肤癌病变。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减少化学物质接触:避免长期接触砷剂等化学致癌物质,如果因工作需要接触,应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接触一些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环境,如某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