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女性,起病急,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炎症指标升高等,影像学可发现盆腔相关病变,治疗以抗生素为主;慢性常由急性未彻底治疗等致,全身症状不明显,有下腹坠胀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影像学可见盆腔组织改变,采用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如育龄、老年、儿童患盆腔炎各有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发病情况
急性盆腔炎:多发生于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易发病。常为混合感染,多起病较急。
慢性盆腔炎:往往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部分患者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初始即为慢性,病情较顽固,可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急性盆腔炎
症状:下腹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病情严重时可有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体征:患者呈急性病容,体温升高,心率加快,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增大、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包块。
慢性盆腔炎
症状: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劳。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增多、月经紊乱等。
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呈条索状的增粗输卵管,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
三、实验室检查
急性盆腔炎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升高。
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
慢性盆腔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阴道分泌物检查多无特异性发现。
四、影像学检查
急性盆腔炎
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显示病变情况。
慢性盆腔炎:B超检查可见盆腔粘连、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囊肿等,有助于了解盆腔组织的形态结构改变。
五、治疗原则
急性盆腔炎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需足量、足疗程应用。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
慢性盆腔炎
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抗生素治疗等。中药治疗可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物理治疗能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利于炎症吸收和消退。抗生素治疗多为短期应用,在有急性发作时可使用。
对于存在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病变,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六、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盆腔炎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都可能影响生育,急性盆腔炎若未及时彻底治疗转为慢性,可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引起不孕、异位妊娠等。所以育龄女性一旦怀疑盆腔炎,需积极规范治疗,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盆腔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隐匿,且机体抵抗力较差,恢复相对较慢。需更加谨慎评估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
儿童:儿童盆腔炎极为罕见,多与生殖道畸形、盆腔肿瘤等相关,若有相关可疑症状,需高度重视,尽快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及治疗手段,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