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即足癣,由皮肤癣菌引起,分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非药物干预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温水清洗、及时擦干)、选合适鞋袜(透气鞋、吸汗棉袜);药物治疗有外用抗真菌药(咪唑类、丙烯胺类)和口服抗真菌药(仅病情严重时用);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遵儿童适用方法护理用药,孕妇外用需遵医嘱,糖尿病患者要控血糖、加强足部护理且谨慎用药。
一、脚气的定义与分类
脚气即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多表现为足部出现深在性小水疱;间擦糜烂型好发于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糜烂;鳞屑角化型则以足部皮肤干燥、增厚、脱屑为主要特点。不同类型的脚气在症状表现上有所差异,但都与皮肤癣菌感染密切相关。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清洁频率:每天至少用温水清洗足部1-2次,选择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清洗趾间等容易藏污纳垢的部位,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更易受真菌侵袭,且玩耍后出汗多,若不及时清洁易引发脚气。成年人如果生活方式导致足部易出汗,如长期运动、从事高温环境工作等,更要增加清洁频率。
干燥方法:清洗后要用干净柔软的毛巾彻底擦干,尤其是趾间部位。可使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足部,但要注意距离适中,避免烫伤。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小心吹风机的温度,防止烫伤。
选择合适的鞋袜
鞋子选择:应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如棉质、网眼材质的鞋子,避免穿不透气的塑料鞋、皮鞋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选择舒适、透气的儿童专用鞋,材质以纯棉或网布为佳,保证足部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成年人如果有脚气,更要注重鞋子的透气性,减少真菌滋生的环境。
袜子选择:穿吸汗性好的棉袜,每天更换袜子。袜子要勤洗勤换,保持清洁,防止真菌在袜子上残留并再次感染足部。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存在问题,更要注意袜子的选择,避免穿化纤材质的袜子,以防对足部皮肤造成刺激,加重脚气或引发其他足部问题。
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外用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如硝酸咪康唑乳膏、酮康唑乳膏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时要谨慎,尽量选择儿童适用的低浓度制剂,且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因为儿童皮肤吸收能力相对较强,防止药物过量吸收带来不良反应。
丙烯胺类:像特比萘芬乳膏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成年人使用时要按照药物说明书正确涂抹,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前需咨询医生,因为这类药物对特殊人群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胶囊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风险,一般在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严重时才考虑使用。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要更加谨慎,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脚气时,家长要格外注意。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儿童适用的方法进行护理和用药,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强效药物。另一方面,儿童好动,玩耍后足部易出汗,要督促儿童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儿童鞋袜,防止脚气复发或加重。
孕妇:孕妇患脚气时,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安全些,但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因为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孕妇一般不建议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主要以非药物干预和安全的外用药物治疗为主。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等原因,足部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可能出现问题,患脚气后更要重视。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加强足部护理,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鞋袜,且在治疗脚气时要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糖或足部健康的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