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肉瘤相对少见,分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苗勒混合瘤等类型,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部包块等表现,靠超声、MRI等检查及病理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内化疗、放疗,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子宫肌层或肌层内结缔组织和子宫内膜间质的恶性肿瘤,相对少见,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4%。
二、组织学分类及特点
1.子宫平滑肌肉瘤
是最常见的子宫肉瘤类型,多发生于40-60岁妇女。肿瘤多呈结节状,边界不清,切面灰黄色或鱼肉状,质地软脆。镜下见平滑肌细胞增生,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增多(>5个/10HPF)。
2.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低度恶性者镜下见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侵入肌层,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分裂象少(<3个/10HPF);高度恶性者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10个/10HPF),易发生远处转移。
3.子宫恶性苗勒混合瘤(癌肉瘤)
同时含有恶性上皮成分(癌)和恶性间质成分(肉瘤),肿瘤体积较大,切面呈囊实性,镜下可见恶性上皮和肉瘤样间质成分。
三、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流血
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绝经后妇女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由于肿瘤组织脆弱,容易坏死出血。
2.腹部包块
患者可自己摸到下腹部包块,尤其是子宫增大明显时。随着肿瘤生长,腹部包块逐渐增大,伴有下腹部坠胀感。
3.腹痛
肿瘤迅速生长,瘤内出血、坏死或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引起腹痛,表现为下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
4.压迫症状
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如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出现排便困难等症状。
5.全身症状
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低热等全身衰竭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子宫肌层内或宫腔内的异常回声团块,有助于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肿瘤内部血流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肉瘤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肌层浸润深度、有无盆腔及远处转移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2.病理检查
是确诊子宫肉瘤的金标准。通过刮宫、宫腔镜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患者,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还需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如果是年轻、有生育要求的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在充分评估后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化疗
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多柔比星、异环磷酰胺、紫杉醇等。化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3.放疗
对于局部晚期或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放疗,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放疗。放疗可用于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症状,但放疗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肠炎、膀胱炎等。
六、预后
子宫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期、分级、治疗方法等。一般来说,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相对较好,而高度恶性的子宫肉瘤预后较差。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对于有生育要求且符合保留生育功能条件的年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保留生育功能后的妊娠风险及肿瘤复发风险。治疗后需密切随访,监测肿瘤复发情况以及生殖功能的恢复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且能耐受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