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护理需从多方面着手,包括隔离与环境、休息与活动的一般护理;皮肤清洁、疱疹护理的皮肤护理;口腔清洁、疱疹护理的口腔护理;体温、神经系统、呼吸循环观察的病情观察;清淡易消化饮食、保证营养摄入的饮食护理;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患儿的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以促进患儿康复。
一、一般护理
(一)隔离与环境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需将患儿隔离,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保持患儿居住环境清洁、通风,温度适宜,通常维持在22~24℃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定期对患儿的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等方式。
(二)休息与活动
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需要家长更多的陪伴和安抚。病情较轻的患儿可适当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如拼图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疲劳,影响身体恢复。
二、皮肤护理
(一)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用温水给患儿洗澡,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疱疹部位。洗澡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干爽。
(二)疱疹护理
观察疱疹的情况,如有破溃,要防止继发感染。可遵医嘱局部涂抹一些促进愈合的药物。对于手足部的疱疹,要避免患儿搔抓,可给患儿修剪指甲,必要时给患儿戴上棉质手套,防止抓破疱疹。如果疱疹有渗出,要及时清理渗出物,保持局部清洁。
三、口腔护理
(一)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让患儿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由家长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清洁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减轻口腔疼痛。
(二)口腔疱疹护理
如果患儿口腔有疱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口腔喷雾或凝胶来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例如,一些具有局部麻醉和促进黏膜修复作用的药物,但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等情况。
四、病情观察
(一)体温观察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对于发热的患儿,要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采取合适的降温措施。如体温未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且符合用药指征(但需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禁忌),可考虑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应优先非药物干预为主。
(二)神经系统观察
观察患儿是否有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因为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等,如果出现上述异常表现,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三)呼吸循环观察
注意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是否正常,有无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四肢冰冷等循环不良的表现。部分重症患儿可能会出现呼吸、循环系统的改变,需要密切关注。
五、饮食护理
(一)饮食选择
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粥、面条等。避免给患儿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硬、过烫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口腔疱疹,加重疼痛。
(二)保证营养摄入
鼓励患儿少量多餐,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对于因口腔疼痛而拒食的患儿,可适当调整食物的温度和质地,尽量让患儿能够接受,必要时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
六、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手足口病护理时要更加精细。在皮肤护理方面,要特别注意diaper区域的清洁,防止尿液、粪便刺激疱疹。在饮食护理上,要注意喂养姿势,避免呛咳。病情观察要更频繁,因为婴幼儿表达能力差,病情变化可能不易被察觉。
(二)免疫力低下患儿
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护理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必要时加强营养支持。
总之,手足口病的护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一般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等,同时要根据患儿的不同特点,如年龄、免疫力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