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细菌感染肠炎发烧需及时监测体温并记录,进行一般治疗如保证休息和调整饮食,明确病原菌后针对性抗感染,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及时就医评估,同时婴儿、幼儿及儿童有不同特殊护理要点,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采取合理护理治疗措施及时就医保障小儿健康。
一、及时监测体温
体温测量:使用合适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或水银体温计,给小儿测量体温。对于婴儿可测量腋下体温,儿童可测量口腔或腋下体温等。要准确获取体温数值,以便后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年龄段小儿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腋下体温正常范围在36℃~37℃,口腔体温正常范围在36.3℃~37.2℃。
体温记录:记录小儿体温变化情况,绘制体温曲线,观察体温是持续升高、波动变化还是逐渐下降等。这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发展趋势。比如,如果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能提示感染有加重趋势;若体温有波动但总体有下降趋势,可能提示病情在逐渐控制。
二、一般治疗
休息:让小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可以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有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小儿在患病期间,身体较为虚弱,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对抗感染。例如,保证婴儿每天有16~20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幼儿每天12~14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等。
饮食调整:给予小儿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粥、面条等。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因为小儿在发烧时,身体水分流失较多,而且肠炎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可以少量多次给小儿喂水或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小儿有呕吐情况,要注意避免一次大量进食,可待呕吐缓解后再逐渐增加进食量。
三、抗感染治疗
明确病原菌:如果怀疑是细菌感染肠炎导致发烧,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等,以明确具体的病原菌。例如,通过粪便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哪种细菌引起的感染,常见的引起小儿细菌感染肠炎的细菌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针对性用药: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用情况。比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会选用一些对肠道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对于沙门菌感染,可能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四、对症支持治疗
物理降温:当小儿体温不是很高时(如腋下体温<38.5℃),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例如,用温水擦拭小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的目的。擦拭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擦伤小儿皮肤,而且要注意保暖,避免小儿着凉。
及时就医评估:如果小儿体温较高(如腋下体温≥38.5℃)或持续发烧不退,或者伴有精神萎靡、呕吐频繁、腹泻严重等情况,要及时带小儿就医。医生会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可能会给予药物降温等治疗措施。比如,对于年龄较大、病情需要的小儿,可能会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但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因为小儿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
特殊人群提示
婴儿: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护理婴儿细菌感染肠炎发烧时,要更加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因为婴儿可能在体温升高时很快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在物理降温时要特别小心,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同时,在喂养方面,要注意喂养的卫生和适宜性,防止加重肠炎症状。
幼儿及儿童:幼儿和儿童在患病期间可能会因为发烧而出现烦躁不安等情绪。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和照顾。在饮食上要根据儿童的喜好和病情调整,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易于消化。在使用药物降温等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生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的方案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总之,小儿细菌感染肠炎发烧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小儿的病情变化,采取合理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及时就医,以保障小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