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指盆腔内积聚的液性物质,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类,生理性积液多见于月经周期特定阶段或排卵期,通常量≤20mm且无症状,成因包括月经周期变化、排卵期现象、腹膜正常分泌;病理性积液与感染、肿瘤、出血等因素相关,积液量常>20mm并伴异常表现,病因有感染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阑尾炎穿孔、结核性腹膜炎)、肿瘤性疾病(卵巢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他病因(黄体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医源性因素);特殊人群中,育龄期女性要排除异位妊娠,绝经后女性发现积液需警惕恶性肿瘤,妊娠期女性伴发热等需考虑绒毛膜羊膜炎,免疫抑制患者感染性积液发生率增加;诊断与处理上,生理性积液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病理性积液根据病因处理,超声是首选诊断方法,CT或MRI用于复杂病例评估,处理时关注患者情况、避免过度干预。
一、盆腔积液的分类与定义
盆腔积液是妇科临床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指盆腔内积聚的液性物质,根据病因可分为生理性积液和病理性积液两类。生理性积液多见于月经周期特定阶段或排卵期,通常量≤20mm且无临床症状;病理性积液则与感染、肿瘤、出血等因素相关,积液量常>20mm并伴随腹痛、发热等异常表现。
二、生理性盆腔积液的成因
1.月经周期相关变化:卵泡发育期雌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少量渗出液积聚于直肠子宫陷凹,形成深度5~15mm的无回声区。此类积液在月经结束后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
2.排卵期生理现象:成熟卵泡破裂时,卵泡液连同少量血液流入盆腔,形成短暂性积液。超声检查可见液性暗区,通常持续3~5天自然消退。
3.腹膜正常分泌功能:盆腔腹膜每日分泌50~100ml液体用于润滑脏器表面,当体位改变时可能暂时积聚,属正常生理现象。
三、病理性盆腔积液的病因
1.感染性疾病:
1.1.盆腔炎性疾病(PID):由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炎症渗出导致积液量增加,常伴下腹痛、发热(体温>38.3℃)、宫颈举痛等表现。研究显示,PID患者中约65%存在盆腔积液。
1.2.阑尾炎穿孔:急性阑尾炎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穿孔,脓液流入盆腔形成积脓,积液量可达50~100ml,需紧急外科处理。
1.3.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杆菌感染腹膜后产生大量渗出液,积液呈草黄色或血性,ADA(腺苷脱氨酶)活性>40U/L具有诊断价值。
2.肿瘤性疾病:
2.1.卵巢恶性肿瘤:晚期卵巢癌常伴腹水,积液量可超过200ml,细胞学检查可发现恶性细胞。
2.2.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导致巧克力囊肿破裂,血液流入盆腔形成血性积液,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
3.其他病因:
3.1.黄体破裂:月经周期第20~26天黄体囊肿破裂,血液流入盆腔形成积血,突发下腹剧痛伴肛门坠胀感。
3.2.异位妊娠破裂: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时,血液积聚于盆腔,β-hCG水平持续升高但低于正常妊娠,需紧急手术干预。
3.3.医源性因素:宫腔手术操作后感染、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可能引发积液,发生率约3%~5%。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需排除异位妊娠可能,尤其伴停经史、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应立即进行血β-hCG检测和超声检查。
2.绝经后女性:生理性积液概率降低,发现积液需警惕恶性肿瘤可能,建议完善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盆腔MRI检查。
3.妊娠期女性:生理性积液量可能增加,但若伴发热、白细胞升高需考虑绒毛膜羊膜炎,可能引发早产或胎儿感染。
4.免疫抑制患者: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HIV感染者,感染性积液发生率增加,需加强病原学检测。
五、诊断与处理原则
生理性积液无需特殊治疗,定期随访即可。病理性积液需根据病因处理: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肿瘤性疾病需手术或化疗,出血性疾病需止血或介入治疗。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法,CT或MRI可用于复杂病例评估。处理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疼痛程度、生命体征变化,避免过度干预导致医源性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