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治疗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及随访监测。手术分全面分期手术(早期适用,年轻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有条件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和肿瘤细胞减灭术(晚期适用,老年患者综合评估后决定彻底性);化疗有术后辅助化疗(上皮性卵巢癌除特定IA期低级别高分化外一般需术后辅助化疗,周期依情况定,儿童青少年需考虑生长发育影响)和新辅助化疗(晚期可使肿瘤缩小降期后手术,老年不能耐受初始手术时可作过渡治疗);靶向治疗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用于部分卵巢癌,儿童应用少需谨慎)和PARP抑制剂(携带BRCA基因突变者适用,老年用需注意不良反应);随访监测包括随访频率(术后按不同年限定期随访,化疗期间密切监测指标,儿童青少年重点监测生长发育等)和监测指标(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变化对监测复发重要,老年选合适检查方式)。
一、卵巢肿瘤的手术治疗
1.全面分期手术:适用于早期卵巢肿瘤(Ⅰ期和Ⅱ期),目的是明确肿瘤范围、进行准确分期并切除肿瘤。对于年轻、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若符合一定条件可考虑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需严格掌握指征,术后还需密切随访。例如,对于年轻的ⅠA期、高分化的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在充分评估后可尝试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要确保切缘阴性等。
2.肿瘤细胞减灭术:主要用于晚期卵巢肿瘤(Ⅲ期和Ⅳ期),手术要尽量切除所有原发灶及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直径小于1cm。对于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来决定手术的彻底性,若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大范围手术,可适当考虑相对保守的减瘤方式,但以最大程度减少肿瘤负荷为原则。
二、卵巢肿瘤的化疗
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上皮性卵巢癌,除了IA期低级别和高分化的患者外,一般都需要术后辅助化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有紫杉醇联合铂类(如紫杉醇+卡铂)等。化疗的周期数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而定,一般为6-8个周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化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相对较小的化疗方案,并密切监测其生长、性腺功能等。
2.新辅助化疗:对于部分晚期卵巢肿瘤患者,可先采用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缩小,降期后再进行手术,这样可能提高手术切除的彻底性。新辅助化疗的方案与术后辅助化疗类似,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初始手术时,新辅助化疗可能是一种过渡治疗手段,但要权衡化疗的获益与风险。
三、卵巢肿瘤的靶向治疗
1.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等,可用于部分卵巢癌的治疗。对于复发性卵巢癌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在使用靶向治疗时,要评估患者的基因状态等,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对于儿童卵巢肿瘤患者,靶向治疗的应用相对较少,需谨慎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PARP抑制剂:对于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卵巢癌患者,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等有较好的疗效。在使用PARP抑制剂前,需要进行BRCA基因检测来筛选合适的患者。对于老年患者,使用PARP抑制剂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血液学毒性等,需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四、卵巢肿瘤的随访和监测
1.随访频率:术后需定期随访,一般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2-3年,每4-6个月随访1次;3年以上者,每年随访1次。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在化疗期间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化疗结束后按照上述随访频率进行随访。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随访时除了常规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外,还需重点监测生长发育、第二性征发育等情况。
2.监测指标:主要包括肿瘤标志物(如CA125、HE4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对于监测肿瘤是否复发有重要意义,例如CA125在卵巢癌患者中常常升高,若治疗后下降,随访中再次升高往往提示肿瘤复发可能。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对辐射等的耐受情况,可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