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肠道皮肤准备)、麻醉(全身麻醉)、手术步骤(建立气腹、放腹腔镜、探查盆腔、处理病灶、清理腹腔)、术后处理(生命体征监测、切口护理、恢复饮食、活动指导、随访)。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妇科疾病史、手术史、月经史等。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充分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性。例如,有心脏病史的患者要评估心功能情况,以确定是否能耐受腹腔镜手术的气腹等操作影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需要更全面的术前评估。
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了解盆腔包块的大小、位置等。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手术出血风险,需提前处理。
2.肠道准备
术前1-2天进半流质饮食,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以减少术中呕吐引起误吸的风险。术前进行肠道清洁,可口服泻药等方法,清除肠道内容物,便于术中观察和操作,减少肠道损伤的风险。
3.皮肤准备
手术前1天进行皮肤准备,范围包括下腹部及会阴部,要彻底清洁皮肤,去除毛发等,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
二、麻醉
一般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状况等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确保患者在无痛、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三、手术步骤
1.建立气腹
患者取仰卧位,通常选择脐轮下缘作1cm左右的横切口,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力一般维持在12-15mmHg,为腹腔镜手术创造操作空间。
2.放置腹腔镜
通过脐部的切口插入腹腔镜,连接腹腔镜摄像系统,通过显示器观察盆腔内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器官的形态、位置等。
3.探查盆腔
依次探查盆腔各部位,明确宫外孕的部位,如输卵管妊娠的部位是壶腹部、峡部等。同时观察腹腔内有无出血、积血等情况。
4.处理宫外孕病灶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如果患者有生育要求,对于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或破裂口较小的情况,可以采用保守性手术。使用电凝或超声刀等器械,对输卵管妊娠病灶进行局部处理,尽量保留输卵管的完整性。例如,对于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可以用抓取钳抓住输卵管妊娠部位,然后用手术器械将妊娠物清除,同时止血。
输卵管切除术:如果输卵管破坏严重,无生育要求或保守性手术无法进行时,行输卵管切除术。用钛夹或可吸收夹夹闭输卵管的系膜血管,然后切断输卵管,将患侧输卵管取出。
5.清理腹腔
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清除积血、残留的组织等,确保腹腔内清洁,减少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
四、术后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要更频繁地监测心电图等相关指标。
2.切口护理
观察腹部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清洁干燥。一般术后2-3天进行切口换药,如果切口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要及时处理。
3.恢复饮食
患者排气后可逐渐恢复饮食,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饮食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身体恢复。
4.活动指导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术后第1天可坐起,术后第2天可在床边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活动量要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
5.随访
术后定期随访,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血β-hCG测定等,以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血β-hCG测定可监测是否有妊娠组织残留等情况。如果血β-hCG下降不明显或再次升高,可能提示有持续性宫外孕等情况,需要进一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