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胎记是常见先天性低血流量真皮内血管畸形,出生即现,随年龄可能加深变厚,发病机制是胚胎期支配血管神经缺乏致血管内皮静止,影像学检查见血管扩张畸形,治疗主要用激光;血管瘤分婴幼儿和成人,婴幼儿血管瘤有增殖、消退、消退完成期,发病机制与平衡失调等有关,影像学检查增殖期有丰富血流信号等,治疗分观察、药物、手术等,成人血管瘤可选手术或介入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是高发特殊人群,需密切观察并谨慎诊治。
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分为增生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其中婴幼儿血管瘤较为常见,是由大量增生的血管构成。
临床表现
红胎记:通常表现为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不高出皮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好发于头、面、颈部,多为单侧,出生时即可存在,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可能逐渐加深、变厚,部分患者到中老年时可出现结节状增生。
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分为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增殖期时,病变快速增生,表现为草莓样的斑块或肿瘤,颜色鲜红,质地柔软,可高出皮肤表面;消退期时,病变逐渐缩小,颜色变浅;消退完成期后,可能遗留皮肤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等改变。
成人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等,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瘤体大小不一,位置深浅不一,位置较深时皮肤颜色可正常,位置表浅时可呈现蓝色或紫色,触之柔软,可压缩。
发病机制
红胎记:是由于胚胎发育早期,支配血管的神经缺乏,使得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病变处的血管内皮细胞处于静止状态,数量不会不断增生。
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形成调控机制异常等有关,在增殖期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
影像学检查特点
红胎记:超声检查可见病变处皮肤及浅层组织内的血管扩张、畸形,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血流量情况;血管造影可见病变区域的血管畸形改变,但一般红胎记的血管造影表现相对局限。
血管瘤:超声检查在增殖期可见瘤体内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瘤体的范围、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不同序列上可呈现不同的信号特点;血管造影对于一些复杂的、大型的血管瘤可明确其供血动脉及病变范围。
治疗差异
红胎记:目前主要采用激光治疗,如脉冲染料激光等。激光可被病变中的血红蛋白吸收,产生光热作用,破坏异常的血管,但需要多次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年龄等因素,一般儿童和成人的治疗反应有所不同,儿童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谨慎操作,避免损伤正常皮肤;成人可能需要更高能量的激光,但要注意术后护理等。
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对于一些较小的、不影响重要器官功能的血管瘤,可密切观察其消退情况;对于增殖期风险较高(如影响视力、呼吸、进食等)的血管瘤,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普萘洛尔等,药物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要关注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较大的血管瘤,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风险和术后瘢痕等问题需要权衡;还可采用激光、冷冻等治疗方法,但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成人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可能根据情况选择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手术切除要完整切除瘤体,避免复发,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导管将栓塞剂等注入瘤体供血动脉,使其闭塞,达到治疗目的。
特殊人群方面,新生儿及婴幼儿是红胎记和血管瘤的高发特殊人群,对于新生儿的红胎记和血管瘤,家长要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新生儿影响较小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如激光治疗婴幼儿红胎记时要确保能量合适,药物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循证医学依据选择药物及把握治疗时机,避免不恰当的治疗对新生儿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