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TIA发病多在中老年人,发作突然、历时短暂、可反复发作,表现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缺损;脑梗死因梗死部位不同症状各异,如大脑中、前、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闭塞表现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患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表现有各自特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症状特点:
发病年龄:多在中老年人,常见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病史。
发作突然:历时短暂,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固定,表现为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缺损的症状。例如,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表现为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也可出现单侧肢体感觉障碍、单眼一过性黑矇等;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有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复视等,也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少数可表现为跌倒发作(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可很快自行站起)、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突然出现短暂性记忆丧失,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患者对此有自知力,可继续进行对话、书写等,伴有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正常)等。
二、脑梗死
症状表现因梗死部位而异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优势半球受累时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时可出现体象障碍等。
皮质支闭塞:上分支闭塞可出现病灶对侧面部、上肢瘫痪重于下肢,Broca失语(优势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下分支闭塞可出现病灶对侧下肢瘫痪重于面部及上肢,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
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均等性轻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皮质下失语。
大脑前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导致对侧下肢瘫痪重于上肢,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部瘫痪;可伴有小便失禁;精神症状如淡漠、反应迟钝、欣快、缄默等,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Broca失语。
皮质支闭塞: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痪,可伴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
大脑后动脉闭塞:
主干闭塞:对侧同向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伴有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等;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读、失写、失认等。
皮质支闭塞:因侧支循环丰富,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顶枕支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盲、象限盲;距状支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深穿支闭塞:丘脑穿通动脉闭塞可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表现为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可出现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偏瘫、共济失调、手部痉挛和舞蹈-手足徐动症等。
椎-基底动脉闭塞: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病情危重,常引起脑干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损害、四肢瘫、昏迷、高热等,多迅速死亡。
脑桥梗死:可出现交叉性瘫痪,如一侧脑桥病变,可出现病灶侧眼球运动障碍、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瘫痪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可伴有记忆力丧失、对侧偏盲或皮质盲等。
延髓梗死:可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及对侧躯体感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肢体瘫痪等。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缺血性脑血管病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症状较轻、意识障碍更易发生等,需特别注意早期识别;儿童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对少见,但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异常、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儿科特点进行判断和诊治。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也可能受此影响,需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进行评估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