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有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隐球菌性四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脑膜炎与脑瘤可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鉴别,不同人群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生活方式对预防有一定作用。
一、脑膜炎的四种类型
1.化脓性脑膜炎
病因: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b型、脑膜炎奈瑟菌等。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是高发人群,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关。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儿童更容易接触到化脓菌而引发感染。
临床表现:起病急,常有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惊厥、昏迷,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阳性,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
2.结核性脑膜炎
病因: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多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等。青少年相对多见,与青少年时期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以及可能接触到结核传染源有关。
临床表现:起病较为隐匿,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随后逐渐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还可能伴有脑神经损害,如面神经、动眼神经等受累,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3.病毒性脑膜炎
病因:由多种病毒引起,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夏秋季为高发季节,生活方式上,密切接触病毒携带者或处于病毒活跃的环境中易感染。
临床表现:症状相对较轻,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神经系统症状相对化脓性和结核性脑膜炎较轻,一般预后较好,但少数重症患者也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4.隐球菌性脑膜炎
病因: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生活方式上,接触被隐球菌污染的土壤、鸽粪等可能是感染途径。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头痛多较为剧烈,可伴有视力障碍等表现,脑脊液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脑膜炎与脑瘤的鉴别
1.临床表现
脑膜炎:主要以感染相关症状为主,如发热、脑膜刺激征等,虽然也可能有头痛、呕吐,但一般通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且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相对不明显。例如化脓性脑膜炎,经过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体温可逐渐下降,脑膜刺激征也会逐渐减轻。
脑瘤:头痛多为进行性加重,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呕吐多为喷射性,且可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视野缺损等,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效。例如大脑半球的脑瘤可导致对侧肢体的偏瘫等症状。
2.影像学检查
脑膜炎: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脑膜强化等表现;头颅MRI检查对脑膜炎的诊断更敏感,可见脑膜增厚、强化等改变,但一般无占位效应。例如结核性脑膜炎在MRI上可见脑膜广泛强化,脑实质一般无明显占位性病变。
脑瘤:头颅CT或MRI可发现颅内有占位性病变,表现为局部脑组织的异常团块影,有明确的占位效应,可压迫周围脑组织,导致脑组织移位等改变。例如胶质瘤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MRI上有特征性的信号改变。
3.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脑脊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化脓性脑膜炎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结核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病毒性脑膜炎淋巴细胞也可增多,但一般白细胞升高程度相对化脓性脑膜炎较轻,生化检查可见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改变等,病原学检查可找到相应的病原体。
脑瘤:脑脊液检查一般无明显的感染指标改变,细胞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蛋白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明确颅内占位性病变。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出现类似脑膜炎或脑瘤的症状时,都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更要引起重视。在生活方式方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而对于脑瘤的预防,目前尚无明确的可完全预防的措施,但早期发现对于预后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