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是儿童身高低于同性别等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病因多样,表现为身高低于正常,诊断需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个体化;侏儒症狭义指垂体性侏儒症,广义包括多种原因,垂体性侏儒症靠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诊断,遗传性侏儒症靠基因检测,治疗上垂体性侏儒症用生长激素替代,遗传性侏儒症多对症支持,两者治疗均需考虑年龄、性别等因素。
侏儒症:狭义上指垂体性侏儒症,是由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或对生长激素不敏感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广义上侏儒症还包括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身材矮小,如软骨发育不全等遗传性疾病导致的侏儒症,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软骨细胞生长障碍,使长骨生长受限,患儿出生时身高即可低于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身材矮小的特征逐渐明显,这种遗传性因素导致的侏儒症与个体的基因遗传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性别、年龄的患儿均可能发病,但临床表现会因具体基因突变类型而有所差异。
临床表现
矮小症:不同病因导致的矮小症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但主要表现为身高低于正常同龄儿童。内分泌性矮小症患儿除身高矮外,可能伴有其他内分泌相关表现,如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可能伴有青春期发育延迟等;营养性矮小症患儿往往有营养不良的表现,如体重偏低、皮肤干燥等;骨代谢性矮小症可能有骨骼畸形等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矮小症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儿期可能表现为生长速度缓慢,幼儿期及儿童期身高逐渐落后于同龄儿童。
侏儒症:垂体性侏儒症患儿出生时身高体重往往正常,1-2岁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体态相对匀称;软骨发育不全导致的侏儒症患儿具有特殊的外貌特征,如头大、四肢短粗、躯干相对较长等,患儿智力发育一般正常,但身高明显低于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外貌特征会更加明显,不同性别的侏儒症患儿在外观表现上可能因具体病因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身材矮小是共同特点。
诊断方法
矮小症: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出生史、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等。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并评估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等。还需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生长激素激发试验以判断生长激素分泌情况,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的矮小,骨龄测定了解骨骼发育程度等。不同年龄的儿童在诊断矮小症时,检查项目的侧重点可能不同,例如婴幼儿期可能更关注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检查,而学龄期儿童则重点评估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轴的功能。
侏儒症:垂体性侏儒症的诊断除了依据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外,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显示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是重要依据,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导致身材矮小的疾病。对于软骨发育不全等遗传性侏儒症,基因检测是重要的诊断手段,通过检测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来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侏儒症诊断方法有所差异,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家族病史等因素,以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侏儒症。
治疗与干预
矮小症:治疗需要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如果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可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对于营养性矮小症,需要调整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治疗慢性疾病等;对于骨代谢性矮小症,可能需要针对骨代谢异常进行相应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年龄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治疗的反应可能不同,例如青春期前儿童对生长激素治疗的反应往往较好,而青春期后期骨龄接近闭合时治疗效果可能不佳。同时要考虑患儿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的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治疗的需求和反应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侏儒症:垂体性侏儒症主要采用生长激素替代治疗,但对于软骨发育不全等遗传性侏儒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症支持来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如进行骨科矫形等改善肢体功能。在治疗侏儒症时同样要考虑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于儿童期的侏儒症患儿,要注重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和心理健康发展,关注不同性别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需求,例如女性侏儒症患儿可能在青春期发育等方面需要特殊的关注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