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肩、背等部位,显微镜下见成熟脂肪细胞片状排列,多数单发,表现为皮下局限性肿块,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有特征,主要靠临床表现和影像诊断,需与脂肪肉瘤鉴别;肌肉纤维瘤是源于肌肉等的纤维组织肿瘤,好发于肌肉,显微镜下由成纤维和肌成纤维细胞组成,表现为肌肉内肿块、质地硬、可伴疼痛,影像学有相应表现,靠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活检诊断,需与横纹肌肉瘤等鉴别,儿童肌肉纤维瘤需与先天性肌纤维瘤病等鉴别。
一、定义与来源
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有脂肪的任何部位,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等处。
肌肉纤维瘤:是来源于肌肉、腱膜、筋膜而富于胶原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肌肉,多见于皮下,与肌肉组织关系密切。
二、病理特征
脂肪瘤:显微镜下可见成熟的脂肪细胞呈片状排列,有纤维间隔分隔,一般细胞分化良好,无异型性。
肌肉纤维瘤:显微镜下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组成,细胞呈梭形,排列成束状或编织状,细胞间有丰富的胶原纤维,不同患者及不同部位的肌肉纤维瘤细胞形态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为良性肿瘤表现,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增多等恶性特征。
三、临床表现
脂肪瘤:多数为单发,也可多发。一般表现为皮下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可推动,边界清楚,生长缓慢,通常无自觉症状。若脂肪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相应部位的不适,例如长在颈部较大的脂肪瘤可能压迫气管、食管等,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一般无特殊诱发因素,但肥胖人群相对更易发生。
肌肉纤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差异不大。通常表现为肌肉内或肌肉附着处的肿块,质地较硬,与肌肉组织关系密切,活动度相对较差,可伴有局部疼痛,尤其是在肌肉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例如发生在四肢肌肉的肌肉纤维瘤,在肢体运动时会因肌肉收缩牵拉肿瘤而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因肿块影响肢体活动功能,不同生活方式一般无特定关联,但长期过度运动可能导致局部肌肉劳损,可能与肌肉纤维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间接关系,如有运动相关病史者需关注肌肉状况。
四、影像学检查
脂肪瘤:超声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均匀,有包膜反射光带;CT检查表现为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影,CT值接近脂肪组织,一般CT值在-80~-120HU之间;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符合脂肪组织的信号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在影像学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通过影像学检查可较为准确地判断脂肪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肌肉纤维瘤:超声检查可见肌肉内的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可能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CT检查表现为肌肉内的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与肌肉组织密度有一定差异;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不同年龄、性别在影像学表现上无特征性差异,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肌肉纤维瘤与周围肌肉、血管等组织的关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脂肪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即可初步诊断,一般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皮下肿块,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为脂肪源性肿瘤,诊断相对容易,需与脂肪肉瘤等恶性肿瘤鉴别,脂肪肉瘤一般边界不清,生长较快,细胞有异型性等,通过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诊断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脂肪瘤相对较少见,需注意与其他儿童皮下肿块鉴别。
肌肉纤维瘤: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病理活检是金标准,通过切除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为纤维组织肿瘤。需与肌肉内的其他肿瘤如横纹肌肉瘤等鉴别,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恶性程度高,细胞异型性明显,有核分裂象等,通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查可进行鉴别。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肌肉纤维瘤需特别注意与先天性肌纤维瘤病等疾病鉴别,先天性肌纤维瘤病多见于婴儿,有其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