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的原因可分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局部原因包括阴道炎症(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外阴局部病变(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湿疹)、不良卫生习惯、化学品刺激;全身原因有糖尿病、黄疸、维生素缺乏、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不明原因外阴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等。研究表明,阴道毛滴虫可寄生在阴道内,破坏阴道内环境,刺激外阴出现瘙痒症状,通过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发现阴道毛滴虫确诊。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假丝酵母菌感染所致,患者外阴瘙痒症状较为明显,且瘙痒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坐立不安,还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多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大量繁殖,侵犯外阴皮肤黏膜引发瘙痒,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找到假丝酵母菌孢子或菌丝可确诊。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部分患者有外阴瘙痒症状,多为轻度,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阴道内菌群平衡被打破,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刺激外阴引起瘙痒,通过阴道分泌物胺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外阴局部病变: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的外阴皮肤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女性,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病变部位皮肤增厚似皮革,色素增加,出现苔藓样变等。其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局部潮湿、搔抓等慢性刺激有关,通过外阴皮肤活检可明确诊断。
外阴硬化性苔藓:多见于40岁左右女性,主要症状为外阴瘙痒,病变早期皮肤发红肿胀,出现粉红、象牙白色丘疹,进一步发展皮肤变白、变薄、失去弹性等。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等因素有关,外阴皮肤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外阴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外阴皮肤炎症反应,急性期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热、红斑、丘疹、水疱等,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等。内外因素如过敏物质、局部刺激、精神因素等均可诱发,通过临床表现及病史等综合诊断。
不良卫生习惯:不注意外阴局部清洁,长时间不更换内裤,经血、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刺激外阴皮肤,可引起外阴瘙痒。尤其是经期女性,若不及时更换卫生巾,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女性习惯用刺激性较强的洗液清洗外阴,破坏了外阴正常的酸碱平衡和菌群环境,也会导致外阴瘙痒。
化学品刺激:使用刺激性的卫生巾、卫生护垫、肥皂、沐浴露等,或接触化纤材质的内裤,对外阴皮肤产生刺激,引发过敏反应或直接刺激皮肤,导致外阴瘙痒。例如对卫生巾中的某些成分过敏的女性,使用后很快会出现外阴瘙痒、红肿等症状。
全身原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容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从而出现外阴瘙痒症状。同时,高血糖环境也会对外阴皮肤神经产生刺激,导致外阴瘙痒。据统计,约有1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通过血糖检测及阴道分泌物检查等可明确糖尿病及是否合并阴道炎症。
黄疸:黄疸患者血液中胆盐含量升高,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可引起全身皮肤瘙痒,也包括外阴瘙痒。当出现黄疸导致的外阴瘙痒时,患者往往同时伴有皮肤、巩膜黄染等表现,通过肝功能检查等可发现胆红素升高等黄疸相关指标异常。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进而导致外阴瘙痒。长期饮食不均衡、挑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通过血液维生素水平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维生素缺乏。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也可出现外阴瘙痒,瘙痒程度不一,有的较轻,有的则较为严重。发病机制可能与妊娠期体内激素变化、胆汁代谢异常等有关,通过肝功能、胆汁酸等检查可诊断。
不明原因外阴瘙痒:部分患者外阴瘙痒原因难以明确,可能与心理因素、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会加重外阴瘙痒的症状,此类患者需全面检查排除局部和全身其他病因后才能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