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及辅助器具应用。物理治疗含关节活动度与肌力训练;作业治疗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及精细动作训练;传统康复治疗有针灸与推拿;辅助器具应用涉及矫形器等,各部分有相应目的、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一、物理治疗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
1.目的与原理: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挛缩和粘连。对于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促进血液循环,为后续康复打下基础。例如,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髋关节的屈伸、内外旋等活动,通过被动或主动-辅助的方式进行训练。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偏瘫患者。在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操作引起疼痛或损伤。对于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应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强度;儿童偏瘫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更要注重轻柔、无痛原则,由专业康复人员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和病情进行个性化操作。
(二)肌力训练
1.渐进性抗阻训练:从助力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抗阻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例如,对于偏瘫上肢的屈肌和伸肌,可以通过让患者握住弹力带进行不同方向的拉伸来进行肌力训练。随着患者肌力的改善,逐渐增加弹力带的阻力。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不同年龄的患者肌力训练强度不同。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而老年患者需循序渐进。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偏瘫患者,在进行肌力训练时要密切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剧烈运动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二、作业治疗
(一)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目的与内容:训练患者进行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例如,训练患者用健手辅助患手进行穿衣动作,先从简单的开衫、套头衫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衣物。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所有偏瘫患者都需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但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训练难度。对于认知功能有障碍的患者,训练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重复引导。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家居环境是否适合进行这些训练,如浴室的防滑设施等,以保障患者训练时的安全。
(二)精细动作训练
1.目的与方法:提高患者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如使用筷子、拿取小物件等。可以通过让患者进行串珠子、使用拼图等训练来提高精细动作。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儿童偏瘫患者进行精细动作训练有助于其手功能的正常发育,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玩具和道具。成年患者则根据其职业需求等进行个性化的精细动作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保护患者的手部关节,避免过度疲劳。
三、传统康复治疗
(一)针灸
1.原理与作用: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例如,针刺上肢的曲池、外关等穴位,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可起到一定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对各年龄段偏瘫患者都有一定效果,但要注意针灸穴位的准确性和针刺的深度、角度等。对于皮肤过敏、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针灸治疗。儿童患者进行针灸时,要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避免患儿因恐惧而不配合。
(二)推拿
1.目的与方法:通过手法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例如,对偏瘫肢体进行揉、捏、推等手法按摩,放松紧张的肌肉。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推拿治疗适用于大多数偏瘫患者,但手法力度要适中。对于皮肤有破损、感染的部位不宜进行推拿。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推拿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儿童患者骨骼、肌肉等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推拿手法需更加轻柔且由专业人员操作。
四、辅助器具应用
(一)矫形器
1.作用与类型:矫形器可以帮助维持肢体的正常姿势,防止畸形进一步发展,辅助患者进行站立和行走等活动。例如,足下垂矫形器可以纠正足下垂,帮助患者恢复步行功能。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矫形器。不同年龄患者的体型、病情不同,需要定制适合的矫形器。在使用矫形器时,要注意定期检查矫形器的适配情况,及时调整,同时要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矫形器,保障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