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的检查包括影像学、血管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是急诊首选,24小时内可初步判断,头颅MRI发病后可检,能更早发现病灶;血管检查里颈部血管超声可筛查颈部血管病变,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用于制定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包含血液常规了解血细胞情况,凝血功能检查监测出血转化风险,生化检查的血糖、血脂与病情和预防复发相关。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检查时间:是怀疑脑血栓患者急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
意义:可以快速明确是否有脑出血,因为脑出血和脑血栓的治疗完全不同。大部分脑血栓患者在发病24-48小时后头颅CT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对于发病早期的患者,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但能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头颅CT检查的意义相同,都是用于初步判断脑部情况。
2.头颅MRI
检查时间:对脑梗死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发病后即可进行检查,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当头颅CT不能确切排除脑梗死时,应尽早进行头颅MRI检查。
意义:能更早发现脑梗死病灶,特别是脑干、小脑的梗死灶以及小的梗死灶。对于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的脑梗死,头颅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发现高信号的梗死灶,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不同人群在进行头颅MRI检查时,注意事项类似,例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牙等)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因为金属植入物可能会在磁场中移动或发热,对患者造成伤害。
二、血管检查
1.颈部血管超声
检查意义:可以初步筛查颈部血管是否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及狭窄等情况。颈动脉斑块形成是脑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颈部血管超声可以观察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大小、形态、性质(如是否为易损斑块)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颈部血管超声的意义相同,随着年龄增长,颈部血管发生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概率增加,所以老年人更应定期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更为重要,能早期发现血管病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脑血管造影(DSA)
检查时间:一般在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如动脉溶栓、取栓等)时才会进行。
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该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需要评估其耐受情况;对于有出血倾向、对造影剂过敏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
检查意义: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如白细胞计数等。一般来说,脑血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如果合并感染等情况,白细胞计数会升高。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血液常规检查的意义相同,通过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初步排除一些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类似脑血栓症状的情况。
2.凝血功能检查
检查意义: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脑血栓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正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的患者,凝血功能检查尤为重要,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以调整治疗方案。不同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是必要的,以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生化检查
血糖:检测血糖水平,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糖或低血糖情况。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低血糖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类似脑血栓。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血糖检查都很重要,例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血糖代谢异常,更容易发生脑血栓,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脑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有高血脂病史的患者,定期检查血脂并控制血脂水平对于预防脑血栓复发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