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等相关,30-50岁育龄女性多见,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经量增多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和手术等;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发病与炎症等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有症状者表现为分泌物增多等,可通过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等,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等相关,雌激素能使子宫肌瘤细胞增生肥大,孕激素也有促进肌瘤生长的作用,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等,发病可能与炎症、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但育龄期和围绝经期女性相对多见。
二、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肌瘤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若出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还可能有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因激素水平不同有差异,育龄女性因激素水平活跃,症状可能更明显,围绝经期女性肌瘤可能有萎缩趋势。
体征: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
子宫息肉
症状:较小的宫颈息肉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宫颈息肉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子宫内膜息肉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也可在超声检查等时偶然发现,对于有内分泌紊乱的女性,如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导致内膜过度增生的患者,更易出现子宫息肉相关症状。
三、辅助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可显示肌瘤的数目、大小及部位。
子宫息肉:子宫内膜息肉超声表现为宫腔内低回声或等回声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有时可见蒂部;宫颈息肉超声可见宫颈管内异常回声团。
宫腔镜检查
子宫肌瘤:宫腔镜下可见子宫黏膜下肌瘤向宫腔内突出,呈结节状,表面有内膜覆盖,需与子宫息肉鉴别,黏膜下肌瘤一般基底较宽。
子宫息肉:宫腔镜下可见息肉呈单个或多个,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内膜相似或稍红。
病理检查
子宫肌瘤:病理检查可见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
子宫息肉: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根据不同类型有相应表现,如子宫内膜息肉主要是子宫内膜腺体增生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若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女性,因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对于年龄较大、体质较弱不适合手术的特殊人群,随访观察是重要的处理方式,通过定期超声等检查监测肌瘤变化。
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有压迫症状;肌瘤体积大压迫膀胱、直肠等;怀疑有肉瘤变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肌瘤情况等综合考虑,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多倾向于肌瘤切除术,而无生育需求、肌瘤多发或怀疑恶变的患者可能选择子宫切除术。
子宫息肉
保守治疗: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子宫息肉,尤其是绝经后无恶变征象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但对于有内分泌紊乱的患者,需要调整内分泌状态,如存在雌激素水平过高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内分泌调节,以减少息肉复发风险。
手术治疗:一般建议手术切除,如息肉摘除术、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等。对于年轻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手术时需尽量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以降低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对于围绝经期女性,若息肉较大或有恶变倾向,也应及时手术切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