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按神经损伤部位分中枢性与周围性,中枢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早期肌肉萎缩不明显,周围性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早期肌肉萎缩明显;按麻痹部位分肢体麻痹有上肢下肢不同表现、面部麻痹分单侧双侧及相应症状、吞咽麻痹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年龄上儿童麻痹有前驱症状恢复与年龄相关,老年人麻痹常与脑血管病等相关恢复慢易有并发症;病史方面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者再发需考虑旧病情况,有外伤史者麻痹与外伤累及神经部位程度直接相关。
一、按神经损伤部位分类的表现形式
(一)中枢性麻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1.肌张力改变: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可呈现痉挛状态,如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异常姿势。这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脊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肌肉紧张度异常升高。
2.腱反射变化:腱反射亢进,例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会比正常情况更为活跃,反射幅度增大。这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脊髓反射弧的抑制被解除,反射活动增强。
3.病理反射出现:可引出如巴宾斯基征(Babinskisign)等病理反射,即刺激足底时出现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的异常表现,这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典型体征之一。
4.肌肉萎缩:早期肌肉萎缩不明显,多在病程较长时因长期废用等因素逐渐出现轻度肌肉萎缩。
(二)周围性麻痹(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1.肌张力改变:肌张力降低,肌肉松弛,表现为肢体松软、关节活动度异常增大等。这是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肌肉的直接支配作用减弱,肌肉失去神经的正常调控而张力下降。
2.腱反射变化: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肌腱受到刺激时,反射活动明显减弱或无法引出,这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反射弧的传入或传出功能障碍。
3.病理反射无:一般无病理反射出现,因为病理反射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特异性表现。
4.肌肉萎缩:早期即可出现明显肌肉萎缩,且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这是因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后,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和支配,导致肌肉组织逐渐萎缩。
二、按麻痹部位分类的表现形式
(一)肢体麻痹
1.上肢麻痹:表现为上肢抬举困难、握持无力,例如无法正常拿起物品、穿衣时上肢动作不灵活等。不同部位的神经损伤导致的上肢麻痹具体表现略有差异,如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症,尺神经损伤可出现爪形手等。
2.下肢麻痹:表现为行走困难、站立不稳,严重时可能出现不能独立行走、拖地步态等。例如坐骨神经损伤可能导致下肢运动功能明显受限,出现抬腿困难等表现。
(二)面部麻痹
1.单侧面部麻痹:可出现口角歪斜,患侧闭眼困难,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贝尔征,Bell'ssign),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无法正常完成皱眉、鼓腮等动作。
2.双侧面部麻痹:可表现为面部整体运动功能严重受限,影响进食、言语等功能,进食时食物易残留于双侧颊部等。
(三)吞咽麻痹
表现为吞咽困难,吞咽时感觉食物通过咽部或食管不畅,常伴有饮水呛咳,严重时可能导致误吸,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这是由于支配吞咽相关肌肉的神经受损,导致吞咽动作的协调性丧失。
三、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麻痹表现特点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儿童麻痹可能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除了肢体麻痹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肢体疼痛等前驱症状,且儿童的麻痹恢复情况可能与年龄相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在积极治疗下恢复相对可能较好,但也存在遗留后遗症的风险。
2.老年人:老年人麻痹可能与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常见病因相关,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麻痹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导致的神经损伤部位、程度等密切相关,且老年人恢复相对较慢,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炎、压疮等。
(二)病史因素
1.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者:如有既往脑卒中等病史,再次出现麻痹时,需考虑旧病复发或病情进展等情况,表现可能与初次发病有相似之处,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2.有外伤史者:外伤导致的麻痹与外伤累及的神经部位、程度直接相关,如脊柱外伤可能导致相应节段支配区域的肢体麻痹等,表现为明确的外伤相关神经损伤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