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适用于早期完全无主动活动能力者,操作时注意相关人群特点)、主动辅助运动(适用于有部分主动活动能力但力量不足者,调整助力符合人群特点)、主动运动(适用于有一定主动活动能力者,分肩关节和下肢等活动及考虑相关人群因素)、抗阻运动(适用于肢体力量有所恢复者,抗阻力度考虑相关人群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为让患者回归生活,分穿衣、进食、如厕等训练及考虑相关人群特点)。
一、被动运动
1.适用情况:适用于偏瘫早期,患者肢体完全无主动活动能力时。
操作方法: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活动患肢,包括肩关节外展、内收,肘关节屈伸,腕关节背伸、掌屈,指关节屈伸等,每个关节可活动5-10次,每天3-4次。例如肩关节外展时,护理人员一手握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托住患者肩部,将患肢缓慢外展至最大范围再缓慢放回原位。
考虑因素:对于老年偏瘫患者,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关节损伤,因为老年患者关节柔韧性下降且可能伴有骨质疏松;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偏瘫患者,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心率过快等情况。
二、主动辅助运动
1.适用情况:患者开始有部分主动活动能力,但力量不足时。
操作方法:患者自己进行部分主动运动,护理人员给予适当助力。比如患者尝试屈肘时,护理人员在患者肘部给予一定助力协助完成动作,每次运动10-15次,每天3-4次。以腕关节背伸为例,患者自己用力向手背方向活动手腕,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掌侧给予轻柔助力帮助达到更好的背伸幅度。
考虑因素:对于儿童偏瘫患者,要根据儿童的力量情况调整助力大小,同时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增强其康复信心;对于女性偏瘫患者,要考虑到女性力量相对较弱的特点,助力的施加要更符合其力量需求,避免患者因力量不足产生挫败感。
三、主动运动
1.适用情况:患者有一定主动活动能力时。
操作方法
肩关节活动:患者可进行爬墙运动,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达到能耐受的高度后再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次。也可进行钟摆运动,身体前倾,患侧上肢自然下垂,以肩部为中心做前后、左右摆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次。
下肢活动:患者可进行卧位抬腿运动,仰卧位,患侧下肢伸直缓慢抬起,与床面成30-45度角,保持几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次;还可进行坐位抬腿运动,坐在床边,患侧下肢自然下垂,缓慢抬起再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次。
考虑因素:对于有糖尿病的偏瘫患者,运动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运动前后可监测血糖情况,运动强度要适中;对于肥胖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要注意保护膝关节,可适当调整运动幅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膝关节损伤。
四、抗阻运动
1.适用情况:患者肢体力量有所恢复时。
操作方法:可借助弹力带等进行抗阻运动。例如进行腕关节抗阻屈伸时,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者用患侧手握住弹力带另一端进行屈伸运动,给予一定阻力,每次屈伸10-15次,每天3-4次;进行下肢抗阻抬腿时,患者在抬腿过程中,护理人员在足部给予一定阻力,辅助患者完成更具强度的抬腿运动,每次抬腿10-15次每天3-4次。
考虑因素:对于老年体弱的偏瘫患者,抗阻的力度要逐渐增加,避免一开始抗阻过大导致患者无法完成运动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于有高血压的偏瘫患者,抗阻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变化,避免因用力过大导致血压骤升。
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适用情况:为了让患者尽快回归生活,在肢体功能有一定恢复后进行。
操作方法
穿衣训练:教导患者先穿患侧肢体,再穿健侧肢体;脱衣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
进食训练:指导患者用患侧手握住餐具,慢慢将食物送入口中,从软食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如厕训练:协助患者坐起、站立、坐下等动作,教导患者使用辅助器具如扶手等保持平衡。
考虑因素:对于儿童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要结合儿童的身高、体型等特点,选择合适大小的衣物和餐具等;对于女性偏瘫患者,在穿衣训练时可考虑女性对服饰美观的需求,选择合适款式但不影响康复训练的衣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