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有多样皮肤表现,急性期有红斑、丘疹、水疱,亚急性期红斑丘疹减轻且有鳞屑,慢性期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常伴瘙痒致婴儿烦躁搔抓,不同部位表现有特点,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差异,头面部、四肢等部位表现各有不同,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表现各有特点。
一、皮肤表现
1.急性期症状
红斑:婴儿湿疹急性期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皮肤会出现边界不太清晰的红斑,多发生在头面部,如额头、脸颊等部位,这是由于皮肤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引起的。例如,研究发现婴儿湿疹急性期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等成分渗出到血管外,表现为红斑。
丘疹:在红斑基础上可出现密集的小丘疹,小米粒大小,触摸时能感觉到皮肤表面不光滑,这些丘疹是炎症细胞浸润等因素导致皮肤组织形成的小的隆起性病变。
水疱:部分婴儿湿疹严重时会出现水疱,水疱内含有清亮的液体,这是因为皮肤炎症进一步发展,表皮内细胞间隙扩大,组织液积聚形成。
2.亚急性期症状
红斑、丘疹减轻:红斑颜色较急性期变淡,丘疹也有所减少,但仍可看到少量残留的丘疹。这是因为炎症处于缓解阶段,血管扩张程度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有所改善。
鳞屑:皮肤表面会出现细小的鳞屑,这是由于皮肤炎症导致表皮细胞代谢加快,角质层细胞脱落增加所致。
3.慢性期症状
皮肤增厚:皮肤变得粗糙、肥厚,这是因为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皮肤纤维组织增生,表皮角化过度等原因。例如,长期的湿疹刺激使皮肤的真皮层和表皮层结构发生改变,表现为皮肤厚度增加。
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呈现出类似苔藓样的改变,这是皮肤慢性炎症反复刺激后,皮肤自我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和表皮角化过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瘙痒表现
婴儿湿疹常伴有明显的瘙痒感,这会使婴儿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等表现。因为皮肤炎症会刺激皮肤中的神经末梢,导致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产生瘙痒的感觉。婴儿由于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瘙痒,往往通过搔抓来试图缓解,而搔抓又可能进一步加重皮肤损伤,形成搔抓-加重-更瘙痒的恶性循环。例如,研究表明湿疹患者皮肤中的一些炎症介质如组胺等会刺激瘙痒相关的神经纤维,引发瘙痒症状。
三、不同部位的表现特点
1.头面部
额头: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等表现,严重时也会有渗出、结痂等情况。婴儿在平躺时,额头部位的皮肤容易受到摩擦等刺激,而且皮脂腺分泌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湿疹的发生发展。
脸颊:是婴儿湿疹的好发部位之一,双侧脸颊对称出现红斑、丘疹,严重时可融合成片,甚至出现糜烂、渗出,然后逐渐结痂。这与脸颊部位皮肤薄嫩,且婴儿经常接触外界刺激等因素有关。
头皮:可表现为头皮上有红斑、丘疹,严重时会有黄色油腻性结痂,称为脂溢性湿疹,这是因为头皮皮脂腺分泌旺盛,与湿疹的炎症反应相互作用导致的。
2.四肢
肘部、膝部:常表现为慢性湿疹的改变,出现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婴儿在活动过程中,肘部和膝部皮肤容易受到摩擦,慢性炎症刺激下容易出现皮肤的肥厚改变。
手部、足部:相对较少累及,但也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等,由于婴儿手部经常接触各种物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诱发或加重湿疹。
3.其他部位
躯干:也可能出现红斑、丘疹等湿疹表现,一般相对头面部症状较轻,但也需要密切观察,因为如果湿疹泛发全身,会对婴儿的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四、不同年龄阶段婴儿湿疹的表现差异
1.新生儿期
可能表现为面部、头皮的红斑、丘疹,部分可出现渗出。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湿疹。例如,新生儿接触到羊水、衣物材质等都可能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
2.婴儿期(1-2岁)
湿疹表现相对较为典型,头面部症状明显,瘙痒感导致婴儿搔抓频繁,皮肤损伤相对较重,可能出现更明显的渗出、结痂等情况。这个阶段婴儿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接触外界刺激的机会增多,湿疹的表现也更为突出。
3.幼儿期(2-3岁)
湿疹可能逐渐向慢性转变,皮肤增厚、苔藓样变等慢性表现更为常见,而且湿疹的部位可能相对局限一些,但仍可能反复发作。随着幼儿的生长发育,皮肤屏障功能有所改善,但如果有过敏等因素存在,仍容易复发湿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