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原位癌是仅局限于子宫颈上皮内、未突破基底膜浸润间质的极早期宫颈癌,与HPV感染、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吸烟等因素有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异常阴道出血,通过宫颈细胞学、HPV检测、阴道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多为宫颈锥切术等,预后较好,年轻有生育需求及老年女性治疗有不同考量,需定期随访。
病理特征
从病理组织学角度来看,子宫原位癌的癌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特点,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有核分裂象,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而且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基底膜完整。
发病相关因素
HPV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子宫原位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HPV16、HPV18等亚型与子宫原位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病毒的基因组中的E6、E7基因可以编码蛋白,干扰人体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使得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发展为原位癌甚至浸润癌。
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因素会增加子宫原位癌的发病风险。过早性生活的女性,其宫颈上皮处于相对稚嫩阶段,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多个性伴侣会使感染高危HPV的几率增加;多孕多产会对宫颈局部造成损伤,影响宫颈的正常防御功能,从而利于致癌因素发挥作用。
其他因素:长期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HPV等致癌因素的清除能力下降,增加子宫原位癌的发病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也可能与子宫原位癌的发病有一定关联,但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
临床表现
多数无明显症状:子宫原位癌患者在早期往往没有典型的自觉症状,很多是在进行宫颈癌筛查时发现异常。
部分可有异常阴道出血: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少量出血,也可能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尤其是在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时需要高度警惕,但这种表现并非子宫原位癌所特有,其他宫颈病变或妇科疾病也可能有类似表现。
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常用的有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制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若发现异常细胞,提示可能有宫颈病变,包括子宫原位癌的可能。
HPV检测:联合HPV检测和TCT检查可以提高子宫原位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效率。如果高危型HPV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等检查。
阴道镜检查:当宫颈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发现异常时,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镜放大观察宫颈上皮的病变情况,在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细胞的形态、病变范围等,确定是否为子宫原位癌以及病变的具体程度。
治疗及预后
治疗:对于子宫原位癌的治疗,通常采用宫颈锥切术,包括冷刀锥切术或激光锥切术等。通过手术将病变的宫颈组织切除,一方面可以明确诊断,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患者没有生育要求,且病变范围较广,也可以考虑全子宫切除术,但相对来说,锥切术更注重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等。
预后:子宫原位癌的预后通常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都比较理想。只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合适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而且一般不影响正常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但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以及阴道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
特殊人群情况
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子宫原位癌患者,宫颈锥切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谨慎操作,尽量保留足够的宫颈组织以维持正常的宫颈功能,从而不影响日后的受孕和妊娠过程。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因为虽然原位癌本身预后较好,但仍有少数可能出现病变进展等情况,而且在妊娠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宫颈情况。
老年女性:老年子宫原位癌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可以考虑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治疗方式。但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在术后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