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在社交互动、语言发展、行为模式、感知觉方面有诸多征兆,如婴儿期对亲人呼唤缺回应,幼儿期社交互动异常;语言发育迟缓、运用异常;有刻板重复行为、对环境变化过度反应、兴趣狭窄;对声音、触觉等感知觉异常,家长发现征兆应尽早带儿童就医评估诊断,尽早干预并给予关爱耐心。
幼儿期表现:到了幼儿期,与他人的社交互动明显异常,比如很少主动与同伴一起玩耍,不会模仿同伴的行为,在集体活动中显得孤立,对他人的存在和社交邀请无动于衷。例如,在幼儿园的集体游戏中,其他孩子会积极参与互动、分享玩具等,而自闭症儿童可能独自玩耍,不参与到同伴的游戏情境中。
语言发展方面的征兆
语言发育迟缓: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的情况。比如12个月时还不会发出咿呀声,18个月时不会说出单个有意义的词,24个月时不能说出简单的短语等。正常儿童在相应月龄会有正常的语言发展进程,而自闭症儿童明显落后于这个节奏。
语言运用异常:即使有些自闭症儿童能够说话,语言运用也会出现问题。可能表现为重复他人的话语(模仿语言),而不是根据情境进行正常的交流;语言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和场景调整语言表达;或者语言内容怪异,说一些与当前情境无关的话语等。例如,在对话中,正常儿童会根据对方的话题进行回应和交流,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只是机械地重复自己之前说过的话,不关注对方的表达和回应。
行为模式方面的征兆
刻板重复行为:常常出现刻板重复的行为,比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种行为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很难被打断。正常儿童虽然也可能有一些重复性的动作,但不会像自闭症儿童那样达到刻板重复且难以干预的程度。例如,正常幼儿可能偶尔会拍手,但不会长时间不断地重复拍手动作,而自闭症儿童可能会连续数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重复拍手行为。
对环境变化的过度反应:对环境中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难以适应环境的改变。比如家具的摆放位置稍有变动,或者日常的生活流程稍有调整,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焦虑等。正常儿童虽然也会对环境变化有一定反应,但自闭症儿童的反应通常更为强烈和持久。例如,正常孩子可能会对新换的房间布置有一些好奇和适应过程,而自闭症儿童可能会因为房间里一件家具的位置改变而大哭大闹,难以平静。
兴趣狭窄: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有着异乎寻常的强烈兴趣,而且兴趣范围非常狭窄。比如只专注于玩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只玩某种形状的积木,而且只玩特定的玩法),或者只对某一类特定的物品感兴趣(如只关注旋转的风扇、路灯等),对大多数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正常儿童的兴趣相对较为广泛,会对多种事物产生好奇和探索欲望,而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局限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
感知觉方面的征兆
对声音的异常反应:部分自闭症儿童对声音的反应异常,可能表现为对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过于敏感,出现捂耳朵、烦躁不安等表现;或者对声音完全无动于衷,即使很大的声音也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正常儿童对声音的反应是比较正常和适度的,会根据声音的大小、类型等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例如,正常幼儿听到突然的大声响会有惊吓反应,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对很大的声响没有明显反应,或者对很小的声音却过度敏感。
对触觉等的异常反应:有的自闭症儿童对触觉刺激也有异常反应,比如不喜欢被触摸某些特定的部位,或者对衣服的材质、质地非常敏感,稍有不适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正常儿童对触觉刺激的耐受范围相对较广,不会像自闭症儿童那样对特定的触觉刺激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例如,正常孩子可能可以接受各种材质的衣物,而自闭症儿童可能会因为衣服的标签刺激皮肤而不停地哭闹,要求更换衣服。
温馨提示:如果发现儿童有上述一些征兆,家长要引起重视。由于自闭症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一旦怀疑儿童有自闭症倾向,应尽早带儿童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不同年龄的儿童表现可能会有差异,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社交、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要给予自闭症儿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社会,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