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腺瘤是常见卵巢上皮性肿瘤,分浆液性和黏液性囊腺瘤,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环境有关,有腹部肿块、腹胀等表现,靠超声等检查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育龄、老年女性及有家族史人群各有相应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与分类
卵巢囊腺瘤是卵巢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属于卵巢上皮性肿瘤。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有恶变的可能。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常见,多为单侧,表面光滑,呈单房或多房,囊内为清亮浆液;黏液性囊腺瘤通常较大,多为单侧多房,囊内为黏液样物质。
二、发病原因
目前其确切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卵巢囊腺瘤。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但具体的相关基因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内分泌因素:卵巢是女性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失调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从而与卵巢囊腺瘤的发生相关。如雌激素水平异常等情况,可能干扰卵巢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增加囊腺瘤形成的几率。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不良的生活环境等可能对卵巢组织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诱发卵巢囊腺瘤。例如,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或接触某些有致癌、致瘤潜力的工业化学物质等。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腹部肿块:患者自己可触及腹部肿块,尤其是黏液性囊腺瘤往往体积较大时更容易摸到。肿块一般无明显压痛。
腹胀: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出现腹胀感,尤其是较大的囊腺瘤会占据腹腔空间,引起腹部胀满不适。
压迫症状:当肿瘤较大时,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肠道可导致便秘等症状。但一般这种压迫症状相对较少见,多在肿瘤较大时出现。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触及附件区肿块,边界多较清楚,浆液性囊腺瘤一般活动度较好,黏液性囊腺瘤因体积较大活动度相对受限。
四、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卵巢囊腺瘤的大小、形态、囊内情况等。通过超声能初步判断肿瘤是单房还是多房,囊内回声等,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CT及MRI检查:对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当超声检查不能完全明确病变性质时,CT或MRI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等情况。
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辅助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单独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确诊卵巢囊腺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行患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行患侧附件切除术甚至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生育需求、肿瘤的性质等综合决定。
随访观察:对于一些较小的、无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若考虑为良性且患者无特殊不适,可在医生的密切随访下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超声等检查,了解肿瘤的生长情况。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肿瘤有增大趋势或出现可疑恶变迹象,则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卵巢囊腺瘤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如较大的肿瘤可能压迫输卵管等影响卵子的运输,或影响卵巢的正常排卵等。所以育龄女性发现卵巢囊腺瘤后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对生育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监测措施。在治疗后也需要关注卵巢功能恢复情况,以更好地计划生育。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卵巢囊腺瘤时,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术后也需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等。
有家族史人群:有卵巢囊腺瘤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超声等检查项目,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干预治疗。同时,这类人群在生活中也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