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18mm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在排卵期或月经期,可自行吸收;病理性由盆腔炎、异位妊娠等多种疾病引起,有相应症状。生理性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病理性需查因并针对性治疗,妊娠期、儿童、围绝经期女性出现需特殊关注。
一、盆腔积液18mm的性质判断
盆腔积液18mm一般属于少量盆腔积液。盆腔积液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期或月经期,是因为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当盆腹腔脏器有少量渗出液、漏出液或破裂出血时,液体会首先聚积在盆腔,一般积液量较少,可自然吸收,多在10mm-20mm左右。而病理性盆腔积液可由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腹膜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种疾病引起,此时积液量可能会逐渐增多,还常伴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二、生理性盆腔积液的情况
发生人群及原因:多见于女性排卵期,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卵后,卵泡液会积聚在盆腔;还有月经期,少量经血逆流至盆腔也可导致盆腔积液。一般不伴有明显不适症状,多可自行吸收,对身体影响不大。
年龄性别因素:各个年龄段有月经的女性都可能出现,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育龄期女性以及围绝经期女性在相应时期都可能出现生理性盆腔积液,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出现盆腔积液相关情况,因为女性盆腔解剖结构特殊,与外界相通的通道较多,容易有液体积聚。
生活方式影响:一般正常生活方式下即可出现,如排卵期正常的生理过程,无需特殊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即可。
三、病理性盆腔积液的情况
常见疾病及表现
盆腔炎: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除了盆腔积液18mm外,还可出现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性交痛等症状,若病情严重还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异位妊娠:多见于有停经史、不规则阴道流血的女性,除盆腔积液外,多有腹痛症状,开始常为一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若发生破裂,会出现一侧下腹部撕裂样疼痛,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黄体破裂:多发生在月经周期后半期,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腹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有盆腔积液,内出血严重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休克表现。
盆腔腹膜结核:多有结核病史,除盆腔积液外,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以及下腹坠痛等局部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有痛经、月经异常、不孕等表现,也可出现盆腔积液。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疾病好发年龄有差异,盆腔炎性疾病多见于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异位妊娠多见于育龄有性生活的女性;盆腔腹膜结核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以生育期女性多见;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育龄女性。男性一般不会出现盆腔积液相关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导致的盆腔积液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经期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有输卵管手术史、盆腔手术史等可能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风险;缺乏运动、免疫力低下等可能影响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增加病理性盆腔积液相关疾病的发生几率。
四、盆腔积液18mm的处理建议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观察积液量是否有变化,多数可自然吸收。
病理性盆腔积液: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进行妇科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等。如果是盆腔炎引起,需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等;如果是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等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如果是盆腔腹膜结核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如果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特殊人群提示
妊娠期女性:若妊娠期女性发现盆腔积液18mm,需结合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排查是否有异位妊娠等特殊情况,因为妊娠期出现盆腔积液需要特别谨慎处理,避免影响胎儿。
儿童女性:儿童出现盆腔积液极为罕见,若出现多提示有先天发育异常或其他罕见疾病,需及时就医,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儿童期治疗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盆腔积液18mm,要警惕恶性疾病如盆腔肿瘤等的可能,需进一步详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