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不遂、偏瘫由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等引起,需通过多方面评估制定康复方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良肢位摆放、被动与主动运动)、物理因子治疗(电刺激、温热疗法)、作业疗法,有药物辅助治疗,需心理干预,还要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一、康复评估与诊断
半身不遂、偏瘫通常是由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外伤等原因引起。首先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平衡能力等情况,常用的评估量表有Fugl-Meyer评估量表等,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二、康复治疗方法
(一)运动疗法
1.良肢位摆放:急性期卧床时应注意保持正确的良肢位,如仰卧位时患侧肩部垫高,上肢伸展、外旋,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垫枕头,防止髋关节外旋,下肢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保持微屈等。这种姿势可以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为后期的主动运动恢复创造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同样重要,但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特点进行更精细的调整,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压迫。
2.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各个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等,活动范围逐渐增加,每天进行数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被动运动可以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被动运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血压波动等情况加重病情。
3.主动运动:当患者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从简单的肌肉收缩开始,逐渐过渡到关节的主动活动。例如,指导患者进行患侧手部的抓握训练、坐起训练、站立训练等。主动运动的开展需要根据患者的恢复阶段循序渐进,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的特点,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
(二)物理因子治疗
1.电刺激疗法:常用的有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通过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从而促进肌肉力量恢复和神经功能重建。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电刺激的参数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结构和成人不同,更要严格控制电流强度等参数。
2.温热疗法:如蜡疗、热敷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蜡疗时要注意蜡的温度,避免烫伤患者,尤其是感觉障碍的患者更要谨慎。
(三)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训练,例如进行穿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的生活需求进行个性化训练,如对于习惯使用右手的偏瘫患者,重点训练左手的作业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生活。
三、药物辅助治疗
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根据病情使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如改善脑循环的药物(但不涉及具体药物剂量等服用指导)、缓解肌肉痉挛的药物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偏瘫的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注意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
四、心理干预
偏瘫患者往往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因为疾病影响了其日常生活和身体功能。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理干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游戏等方式进行心理安抚,老年患者则可能需要更多的情感交流来缓解心理压力。
五、预防并发症
1.压疮: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对于肥胖患者或消瘦患者,压疮的预防措施要有所不同,肥胖患者要注意皮肤褶皱处的护理,消瘦患者要加强营养支持以促进皮肤修复。
2.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咳嗽、咳痰,进行深呼吸训练,必要时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等,预防肺部感染。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要劝导其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3.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使用气压治疗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对于高龄患者,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更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