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肝癌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等继发性肝癌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病因有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感染是重要危险因素)、肝硬化(乙肝、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风险增高)、黄曲霉毒素(长期暴露于污染食物增加风险)、酗酒(长期大量饮酒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癌)、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相关)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中晚期有肝区疼痛、进行性肝大、黄疸、腹水、消瘦、发热等及转移灶相关症状诊断方法有血清学检查(甲胎蛋白是重要指标)、影像学检查(超声初步筛查、CT和MRI清晰显示、PET-CT协助判断转移)、病理活检(肝穿刺或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早期可手术切除)、局部治疗(射频消融等适用于早期小肝癌、TACE阻断血供)、系统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用于中晚期)、放疗(局部肿瘤控制及转移灶姑息治疗)预防措施有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降低感染率减少相关肝癌)、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酗酒、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定期AFP检测及超声检查)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有乙肝患者需长期规律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儿童肝癌相对少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需尽早筛查,老年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个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方案注重耐受性及生活质量维护。
一、肝癌的定义与分类
肝癌是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等;继发性肝癌是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慢性感染可引发肝细胞恶变。2.肝硬化:乙肝、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增高。3.黄曲霉毒素:长期暴露于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如霉变谷物)可增加肝癌发病风险。4.酗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癌。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血色病、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与肝癌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非特异性表现。2.中晚期:可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进行性肝大、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腹水、消瘦、发热等,还可能伴有转移灶相关症状(如肺转移出现咳嗽、咯血等)。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AFP持续升高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肝脏病变;CT和MRI能更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PET-CT可协助判断肿瘤有无转移。3.病理活检: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
五、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早期肝癌可考虑手术切除,包括肝部分切除术、肝移植术等,是根治肝癌的重要手段。2.局部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早期小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可阻断肿瘤血供,抑制肿瘤生长。3.系统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如索拉非尼等)、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可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延长生存期。4.放疗:适用于局部肿瘤控制及转移灶的姑息治疗。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乙肝感染率,从而减少乙肝相关肝癌的发生。2.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酗酒,减少黄曲霉毒素暴露(如不吃霉变食物),积极治疗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3.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乙肝/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AFP检测及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癌。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乙肝患者:需长期规律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肝功能、AFP及肝脏影像学,避免病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2.儿童肝癌:相对少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若有家族遗传病史或可疑症状,需尽早进行影像学及病理筛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侵袭性检查及合适的治疗方案。3.老年患者:肝癌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肝肾功能、全身状况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注重治疗过程中的耐受性及生活质量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