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乳头状瘤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多个部位,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和局部刺激,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诊断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等方法,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有复发可能,需定期复查。
一、定义
良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通常由覆盖上皮的结缔组织芯组成,呈乳头状向外生长。可发生于身体多个部位,比如发生在鼻腔、鼻窦、喉部、外耳道、膀胱等部位。
二、病因
(一)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某些部位良性乳头状瘤的重要病因之一。例如,喉部的乳头状瘤可能与HPV感染相关,不同亚型的HPV感染可能导致不同部位乳头状瘤的发生。
对于儿童喉部乳头状瘤,多与HPV-6、HPV-11等亚型感染有关,这可能是在分娩过程中经产道感染HPV所致。
(二)局部刺激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局部发生乳头状瘤的常见诱因。比如鼻腔长期受到炎症因子刺激,鼻黏膜上皮反复受损修复,可能导致上皮异常增生形成乳头状瘤。
外耳道长期的炎症、潮湿环境等刺激,也可能引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三、临床表现
(一)不同部位表现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涕、鼻出血等症状,随着肿瘤增大,还可能出现面部肿胀、头痛等表现。若肿瘤阻塞鼻窦开口,可引起鼻窦炎,出现脓涕、嗅觉减退等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因鼻腔乳头状瘤导致呼吸不畅,影响睡眠和生长发育。
喉部乳头状瘤: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声音嘶哑,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成人患者也会有声音嘶哑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阻塞气道出现喘鸣、呼吸困难等。
外耳道乳头状瘤: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耳部阻塞感、瘙痒、听力下降等,肿瘤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流脓等表现。
膀胱乳头状瘤:主要症状为无痛性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鼻腔鼻窦CT:可清晰显示鼻腔鼻窦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范围,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儿童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可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
喉部喉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喉部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等,还可在喉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喉部乳头状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儿童喉部检查,需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尽量减少患儿的不适。
外耳道内镜检查:可直接查看外耳道内肿瘤情况,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在内镜下取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乳头状瘤的重要方法,能直接观察膀胱内肿瘤的数目、大小、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诊。
(二)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良性乳头状瘤的金标准。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由上皮成分和纤维血管芯组成,上皮呈乳头状增生,细胞分化较好,无明显异型性等恶性特征。
五、治疗原则
(一)手术治疗
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多采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该手术创伤小,视野清晰,能较为彻底地切除肿瘤。儿童患者手术时需特别注意保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避免影响鼻腔鼻窦的生长发育。
喉部乳头状瘤:对于儿童喉部乳头状瘤,常采用支撑喉镜下显微手术切除,由于儿童喉部组织娇嫩,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成人患者也可根据肿瘤情况选择支撑喉镜下手术或喉裂开术等。
外耳道乳头状瘤:一般采用外耳道内镜下肿瘤切除术,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联合耳科常规手术切除。
膀胱乳头状瘤: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为主,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需定期进行膀胱镜复查,因为存在复发可能。
(二)其他治疗
对于部分复发风险较高的乳头状瘤,可考虑辅助应用免疫治疗等,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综合评估。例如,对于儿童喉部反复复发的乳头状瘤,可在手术基础上结合干扰素等免疫治疗,但要注意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六、预后
良性乳头状瘤经积极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部位的乳头状瘤存在复发可能,如喉部乳头状瘤儿童患者复发率相对较高。定期复查是早期发现复发的重要手段,通过及时处理复发肿瘤,可改善患者预后。不同部位的乳头状瘤复发率有所差异,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复发率相对喉部乳头状瘤较低,但也需密切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