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形成的血栓,病因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及不同脑血管闭塞表现,辅助检查有头颅CT、MRI等,诊断依据病史等结合检查,鉴别需与脑出血、脑栓塞等区分,预防包括控制基础病等,治疗分急性期和康复期,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定义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管壁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结核、梅毒等病因可引起血管炎,导致血管壁增厚、官腔狭窄进而形成血栓。
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等,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以及心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量不足,促使脑血栓形成。
三、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脑血栓形成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突然出现偏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
不同脑血管闭塞的表现
大脑中动脉闭塞:主干闭塞时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大脑前动脉闭塞:近端闭塞时因前交通动脉已代偿,可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伴排尿障碍等。
大脑后动脉闭塞: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时可见失读症等。
四、辅助检查
头颅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
头颅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脑梗死、脑干及小脑的梗死灶。
脑血管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已逐渐被DSA等取代。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颅内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方向,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中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头颅CT或MRI显示缺血性病灶,排除脑出血、脑栓塞等疾病,即可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脑出血:发病更急,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脑栓塞: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无前驱症状,常有心脏病史,头颅CT表现为低密度梗死灶。
六、预防与治疗原则
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可更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目标值以下。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体育活动,保持健康体重。
抗血小板聚集: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治疗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调控血压、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可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
抗血小板聚集:如无禁忌证,溶栓后24小时可开始服用阿司匹林。
神经保护治疗: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
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老年人:老年人是脑血栓的高发人群,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用药需更加谨慎,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药;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注意饮食和运动;高脂血症患者要调整血脂,改变生活方式等。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孕妇发生脑血栓较为罕见,但处理需特别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在多学科协作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儿童发生脑血栓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少见病因有关,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