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是子宫颈因病原体感染等致的炎症,分急慢性,急性有分泌物等症状,慢性有息肉等表现,靠病史、检查等诊断,急性用抗生素治,慢性无症状可不治,有症状据病变处理;宫颈糜烂现知是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由雌激素变化致,青春期等易出现,靠妇科检查诊断,一般无症状不需治,有症状或合并其他情况需进一步检查处理,不同人群发生及处理有差异,生活方式对宫颈炎有影响,有病史者需及时就医。
宫颈糜烂:过去认为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属于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目前已经明确“宫颈糜烂”并不是病理学上的上皮溃疡、缺失所致的真性糜烂,也与慢性宫颈炎症的定义即间质中出现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并不一致,而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一种生理现象。柱状上皮异位多见于青春期、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鳞柱交界部外移,宫颈局部呈糜烂样改变外观。
两者的病理机制差异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宫颈所致,常见的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这些病原体可侵犯宫颈黏膜,引起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慢性宫颈炎可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因长期慢性刺激如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入侵而持续感染,此外,阴道菌群紊乱,如乳酸杆菌减少,其他病菌增多,也可导致慢性宫颈炎。
宫颈糜烂(柱状上皮异位):主要是由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引起的。在青春期之前,女性卵巢功能尚未完善,雌激素水平较低,鳞柱交界部位于宫颈管内,宫颈表面光滑;青春期后,尤其是生育期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鳞柱交界部外移至宫颈阴道部,宫颈表面出现红色颗粒样改变,外观似糜烂,但实际上是柱状上皮覆盖所致。妊娠期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升高,鳞柱交界部外移更明显,产后随着雌激素水平恢复正常,鳞柱交界部又可退回宫颈管内,宫颈糜烂样改变也可消退。
诊断方法的不同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根据病史、症状及妇科检查可初步诊断,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脓性分泌物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血;实验室检查可做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查找淋病奈瑟菌,或进行病原体核酸检测等明确病原体。慢性宫颈炎根据妇科检查所见宫颈局部改变,如宫颈息肉、宫颈肥大、宫颈纳氏囊肿等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做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及HPV检测,以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等病变。
宫颈糜烂(柱状上皮异位):主要通过妇科检查即可诊断,医生肉眼观察宫颈外观,若见宫颈阴道部呈红色糜烂样改变,即可诊断为柱状上皮异位。但需要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或早期宫颈癌相鉴别,需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TCT)和HPV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及宫颈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的区别
宫颈炎:急性宫颈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如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宫颈炎,常用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药物;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急性宫颈炎,常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慢性宫颈炎如果没有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根据不同的病变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宫颈息肉可行息肉摘除术,术后将切除息肉送病理检查;宫颈肥大一般无需治疗;宫颈纳氏囊肿若囊肿小且无症状,通常不需处理,若囊肿大或有症状,可采用激光等物理治疗。
宫颈糜烂(柱状上皮异位):一般不需要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柱状上皮异位,如合并宫颈炎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时,需针对宫颈炎进行治疗。但对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合并HPV感染、细胞学异常等情况,需进一步行阴道镜及宫颈活检等检查,以排除宫颈病变,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宫颈炎和宫颈糜烂的发生及处理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青春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出现生理性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育龄期女性性生活较活跃,更容易发生宫颈炎等疾病;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相关病变的发生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性生活卫生、多个性伴侣等可能增加宫颈炎的发生风险,而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一般与生活方式关系相对不密切,但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注意个人卫生等对预防宫颈炎有一定帮助。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如有宫颈炎病史者再次发生感染时更应及时就医诊治。



